肺癌精准治疗新时代:“靶向+化疗”双管齐下,助力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长生存”


肺癌,这一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居榜首,堪称头号癌症“杀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其五年生存率仅为20%,而对于那些携带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GFR Exon20ins)的患者而言,这一数字更是低至不足10%。其中,更是有25%~40%的EGFR突变患者疾病进展后因身体状况等原因而无法进入二线治疗。
亚洲人群中肺癌EGFR突变的发生率居首,故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曾被誉为“上帝赠予东方的礼物”。对于这类患者而言,为追求更长的生存期,在初始治疗阶段为患者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癌工作委员会委员唐可京教授
谈及肺癌的诊治现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癌工作委员会委员唐可京教授表示,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攀升,使其成为新一代的“癌王”。目前,肺癌以每年106万的新发病例数、73万的死亡病例数,位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若要显著提高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关键在于积极推行早筛早诊。如今,临床强调对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这些人群包括45岁以上有长期重度吸烟史,或有石棉、氡、铍、铀等职业暴露的人群等。然而,也要注意螺旋CT灵敏度高,要避免对CT发现的肺部小结节过度诊疗,尤其是小于8毫米的结节,因为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即使是原位癌,其实也不建议手术,可以随访观察有无增大趋势。因此,精准筛查与科学评估是提升肺癌早期诊断准确性的关键所在。
“药物研发的进步同样对肺癌预后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过去,肺癌的治疗仅限于化疗,不但疗效欠佳,并且毒性较大,以至于患者谈化疗色变,甚至拒绝化疗。近年来,肺癌成为所有肿瘤中最受益于靶向治疗的癌种,目前已有10个可靶向治疗的驱动基因突变。例如,EGFR Exon20ins患者,过去只能依靠化疗,预后不佳,现在则有非常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唐可京教授说道。
重塑肺癌治疗格局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肺癌治疗已经进入分子分型时代。唐可京教授介绍,EGFR Exon20ins作为罕见突变,既往存在检测难度大、治疗选择有限等挑战。现有的一、二代EGFR-TKI对此突变疗效不佳,三代的部分药物的疗效尚在评估中,故既往一线治疗方案主要是化疗,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仅4-6个月,患者面临快速进展风险。
近年来,随着对EGFR Exon20ins认识的加深以及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进展,国内于2023年8月批准了首个靶向药物——舒沃替尼,但目前的适应证仅限于二线治疗。长期以来,针对这一突变尚无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这意味着,EGFR Exon20ins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仍存在非常大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亟待更多创新疗法填补这一空白。
“埃万妥单抗是全球肺癌领域的第一个双特异性抗体,其作用机制与过往药物不同。”唐可京教授解释道,针对EGFR Exon20ins这一特殊突变,传统EGFR-TKI面临显著挑战——突变改变了EGFR蛋白药物结合口袋的空间结构,形成了空间位阻,极大限制了传统EGFR-TKI的进入和抑制作用。而埃万妥单抗作为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与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和MET受体结合,阻断这些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同时结合也会诱导这些受体的内化和降解;此外埃万妥单抗可募集免疫效应细胞,具有免疫细胞导向活性。这些多重、复杂的抗肿瘤机制,是埃万妥单抗良好疗效的先决条件。
埃万妥单抗的全球临床研发路径也呈现出清晰的递进态势。该药物于2021年5月首先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用于EGFR Exon20ins晚期NSCLC患者的二线治疗,临床数据显示,其单药用于二线的mPFS达到6.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23个月。此外,在国际多中心Ⅲ期PAPILLON研究中,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GFR Exon20ins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mPFS为11.4个月,显著优于化疗组的6.7个月,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达60%。这一突破性数据为患者的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标准,并于2024年3月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
PAPILLON研究中接受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的中国患者的mPFS达到12.3个月,相较化疗组的6.7个月实现翻倍延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53%,证明中国亚组的疗效数据与全球研究人群高度一致。“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是目前唯一在EGFR Exon20ins晚期NSCLC一线治疗中展现出全面优势的方案,mPFS和客观缓解率(ORR)均远超单纯化疗。我们中心参加PAPILLON临床研究的患者在接受两程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后,影像学复查即显示肿瘤显著缩小。”唐可京教授说。
锐珂®正式在中国上市
也是在近日,强生公司宣布,该创新肺癌治疗药物锐珂®(埃万妥单抗注射液)正式在华上市。锐珂®与卡铂和培美曲塞联合给药,可用于经检测确认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此适应症的获批将重塑我国对于该突变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格局。
联合治疗成趋势
在精准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联合治疗策略已成为EGFR突变NSCLC的重要治疗方向。近年来,多项关键临床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
根据近期在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更新的MARIPOSA研究结果,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Lazertinib)一线治疗EGFR经典突变患者的OS(总生存期)相比现在的标准疗法奥希替尼延长至少一年以上,在生存期上获得了显著性的优势。此外,在控制颅内病灶方面联合治疗也表现优异,3年颅内无进展患者的比例为36%对比18%,显示出该联合疗法的巨大潜力。美国FDA也于2024年8月批准该联合疗法用于EGFR突变(19del或L858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
“联合治疗确实能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获益,但仍需个体化考量。”唐可京教授指出,临床上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通常需综合评估三个关键因素,一是肿瘤负荷、转移部位和基因共突变情况(如伴随TP53等抑癌基因突变),二是患者的体力状况(PS评分),三是患者和家人的治疗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对于肿瘤负荷较大或存在基因共突变的患者,联合治疗往往能带来更优疗效。
在NSCLC治疗领域,特别是对于肿瘤分期为Ⅲ期的患者,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已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共识。这一治疗理念与当前肿瘤的综合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一脉相承,进一步体现了肿瘤治疗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的大步迈进。
唐可京教授指出:“在肺癌全程管理中,MDT协作诊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高效的多学科团队需要具备三个核心要素:首先是专家实力,各学科成员都应是领域内的顶尖专家;其次是协作文化,需要建立开放、平等的讨论氛围;最后是决策机制,要避免任何单一学科主导治疗选择。这种协作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整合各学科优势,为患者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
“我们见过不少患者,在外院接受不规范的治疗后或因疗效不佳或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转至我们医院。”唐可京教授举例说明,“因为从一开始没有选择正确的诊治方案,患者也因此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实在令人惋惜。”随着创新疗法不断涌现,MDT诊疗模式也在不断丰富,再结合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发展,未来将为精准治疗决策提供更多维度的专业支持,助力肺癌诊疗迈向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肺癌需全病程管理
在中国,肺癌诊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唐可京教授指出,现代医学,特别是在肺癌治疗领域的进展,从化疗到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到现在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治疗药物的运用,每一步都意义深远。埃万妥单抗作为肺癌治疗领域的首个双特异性抗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现代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犹如一束璀璨的“希望之光”,照亮了患者长生存的道路。
“我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许多患者在确诊后,往往因为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而非经济原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唐可京教授补充道,目前肿瘤治疗的手段已经大大增加,国家也在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优质药物,每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中新型抗肿瘤药物都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所以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然而,创新药物只是肺癌全程管理的一部分。在治疗以外,肺癌患者也面临包括心理关怀、社会支持、生活质量提升等在内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唐可京教授强调,真正的全病程管理需要超越单纯的药物治疗,在追求诊疗技术突破的同时,更应积极构建“治疗-康复-回归”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以及融合专业支持与人文关怀的立体化平台,帮助患者重拾信心。
对此,唐可京教授明确提出了肺癌全病程管理的四个关键环节。
早期筛查与诊断是首要环节。通过完善筛查体系和规范诊断流程,为后续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制定精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不可或缺的。在精准医学时代,治疗方案需兼具精确性与个体化。唐可京教授解释道:“每位患者的疾病分期、基因特征、身体和心理状况等都存在差异,这要求我们为每位患者'量体裁衣'。”
与此同时,加强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而每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表现和程度,以及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性都是不同的。应该建立完善的监测和干预机制,通过预见性管理和个体化调整,确保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确保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部分癌症患者预后不佳的原因相当程度上源于患者对疾病真相的认知不足,缺乏对诊疗过程的配合性和依从性,甚至过早放弃治疗。通过科普宣传,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正确的疾病预期,并提高他们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耐受。同时,必须明确指出,现代医疗的诊治手段早已今非昔比,医患一起努力,应该可以实现肺癌慢病化管理的长远目标。
"肺癌管理正在经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唐可京教授总结道,"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诊疗技术的进步,更反映在我们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全面关注上。让患者在获得更长生存时间的同时,也能保持有尊严的生活,这才是现代医学的真正价值。"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fangchan/2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