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彩票
理财
新健康
科技
旅游
体育
教育
美食
娱乐
首页 > 新健康

直面患者诊疗挑战,gMG治疗迎来新格局

新健康 2025-04-25 10:33:00  

2001年,因为时常袭来的疲惫感、眼睛无力,楠楠(化名)辗转多家医院后,得到的诊断结果从颈椎病、咽炎、到呼吸困难,莫衷一是。一年后,楠楠症状遍及全身,被确诊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此后的23年间,疾病带来的影响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只是开门、喝水、上楼梯这些稀松平常的日常,对她而言,都成了需要小心应对的“挑战”。

gMG是一种罕见的、有致残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神经肌肉疾病,可导致肌肉功能丧失和严重衰弱。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需要尽早启动并长期维持治疗。数据显示,中国已确诊的gMG患者约有11.3万人。

gMG患者的诊疗挑战

由北京爱力重症肌无力罕见病关爱中心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重症肌无力患者健康报告》(下称“《健康报告》”)显示,全球重症肌无力患病率为(150-250)/百万,预估发病率为(4-10)/百万。我国重症肌无力发病率约为0.68/10万,女性发病率略高,住院死亡率为14.69‰。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30岁和50岁左右呈现发病双峰,中国重症肌无力患者中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高达50%,构成第3个发病高峰。

作为26岁就患了重症肌无力的“老病号”,楠楠早已习惯与疾病带来的不确定性相伴,“疾病引发的严重疲劳导致肌力下降,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有近2年时间不能自理,穿衣吃饭起床上厕所都无法自己完成。而腹泻、感冒、饮食、药物、情绪波动、其他疾病治疗、医疗检测试剂,甚至外伤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何细微变化都可能触发症状的急剧恶化。2009年父亲去世的情绪打击,加上感冒导致肺感染,进了ICU抢救,严重时全身只有眼睛和拇指可以动。”

即便在规律治疗的稳定期,病情波动依然难以完全掌控。“甚至是因食用从冰箱取出的西瓜、或一次剧烈的运动,都有可能引起疾病复发。”楠楠说,每位患者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从药物引发的严重副作用,到复杂的多病共患,疾病表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gMG诊疗与管理的核心难题。

面对如此复杂且棘手的病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杨春生教授介绍,“以往gMG在对症治疗中可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口服的溴吡斯的明和肌肉注射的新斯的明;针对免疫系统,最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来出现传统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近些年吗替麦考酚酯和他克莫司等应用较多;针对急性加重患者,可采用血浆置换或使用丙种球蛋白。”

但对于尝试过多种治疗手段的楠楠而言,“收效甚微”“副作用严重”早已司空见惯,“2003年起使用激素治疗,短短三四个月内,体重飙升超过30斤。此外,骨质疏松、满月脸、情绪亢奋、失眠、皮肤脆弱、易感染、内分泌紊乱等也是常见问题,甚至还经历过两次大量冲击。一减药,病情复发甚至更加严重。”

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楠楠出现了脱发、恶心、停经、子宫肌瘤以及肝肾功能受损等多种副作用。

事实上,《健康报告》也指出,“受访患者提到药物的副作用是他们较为担心的一点。因为不同地区医疗水平之间有所差异,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在服用激素的同时服用钙剂和双磷酸盐类药物减轻相关副作用,所以有患者出现了股骨头坏死的症状,在紧急停用激素后又导致病情复发。”

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下,医学界和产业界也在竞速研发创新药物。“gMG病友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接受多种药物,但效果和安全性可能无法达到预期。因此,病友们对更前沿、有效的药物十分期待。”同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北京爱力重症肌无力罕见病关爱中心创始人清昭呼吁更多患者加入新药临床研究。而这也是由于中国患者在疾病特点、遗传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将这些数据融入新药研发体系,有助于开发出更适配本土患者的创新疗法。

gMG治疗目标瞄准“双达标”

创新药物持续涌现,推动gMG的治疗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疾病症状控制和治疗副作用最小化的双达标比例持续升高。

杨春生教授解释,“以往,双达标比例较低。在真实世界中,一方面存在症状不达标问题,约 20%-30% 的患者经多重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后,仍会出现症状明显加重或波动,需丙球或血浆置换治疗,或因长期用药副作用无法耐受,这类难治性患者难以实现症状达标;另一方面,激素或传统免疫抑制剂使用带来的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难以在严格的副作用要求上达标,这是此前面临的困境。”

不过,降低疲劳感、提高活动能力、减少每日药物摄入量和副作用……gMG患者最渴望的是什么?BMJ Open杂志曾发表过一篇论文指出,“重症肌无力患者不再仅满足于疾病改善,而是期待通过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实现短期症状快速改善和长期维持稳定、减少症状反复和避免危象发生,从而实现正常生活、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我们一直盼望创新的、便利的药品能够普惠到中国患者。”清昭在长期的患者服务中看到,“大多数病友的生存质量都比较差,病情不稳定,无法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更无法重新工作,中国患者整体的治疗可及性急需改善。”

谈及患者群体的生存状态,清昭表示:“重症肌无力以中青年高发,不仅是家庭中的经济收入支柱,还要承担老人照护和儿童养育的责任。而治疗报销比例低,检查、药物需自费,交通、营养等间接费用高昂,因病致贫屡见不鲜。爱力中心一直强烈地呼吁让创新药进入医保,各地能够将重症肌无力纳入特种病或大病,让患者能够用得上药,用得起药。其实,只要维持稳定的规范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补体赛道竞速前进

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很多罕见病由补体系统失调引起。早在20世纪初,补体的致病机制已被认识,但因补体网络极其复杂,其药物开发一度面临重重障碍。随着阿斯利康在2022年收购瑞颂制药,并在中国上市了全球首个获批的C5补体抑制剂,这一赛道日益热闹。

仅2023年到2024年,全球有8款补体药物接连获批上市,占到现有补体药物总数的62%。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补体药物的爆发潜力,2024年全球补体药物市场规模已扩张至81.83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补体抑制剂研发上市,其在免疫性疾病领域已积累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的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等病症的治疗中均展现出临床疗效。

“这不仅证实了补体抑制剂的临床价值,更预示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补体抑制剂有望突破罕见病范畴,覆盖更多免疫相关疾病。”杨春生教授指出。

诸多跨国药企赛道竞技的背后,是对补体罕见病战略价值的认可。clinicaltrials数据显示,阿斯利康公布了C5、C3、D因子、P因子和H因子5大补体平台。据悉,到2030年,阿斯利康计划在华获批10款罕见病新药及新适应症,彰显了阿斯利康引领中国罕见病领域的决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fangchan/34894.html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style2/pc/index.htm

标签列表

彩粤网

统计代码 | 粤ICP备2025379628号-2

Copyright © 2012-2025 彩粤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