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彩票
理财
新健康
科技
旅游
体育
教育
美食
娱乐
首页 > 教育

乡情故里变身立德树人的教材

教育 2025-07-17 00:00:00  

“北京去了2次,昆明去了3次,在家乡玉溪的舞台上,我都数不清啦!”在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音乐教室里,三年级学生沐骐说。作为学校合唱团的领唱,每次唱起国歌,她都感觉“音符像小鼓点,敲在心尖尖上”。这有力的“心跳声”,正是国歌作曲者聂耳的故乡——云南玉溪红塔区创新思政教育的生动回响。在这里,本土红色资源成为流淌在课堂内外、立德树人的“活教材”。

“过去讲爱国主义离生活远,感触自然浅。现在不同了,聂耳的故事就是我们身边的‘活教材’。”在聂耳小学,校长杨翠英自豪地指着一幅由学生们创作的《聂耳与国歌》线描巨幅文化长卷。为完成这幅画,孩子们走访聂耳故居、查阅史料,将爱国精神化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故事。该长卷也因此入选了云南省“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示范案例。

如何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红塔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思政教研员张永芳认为,关键在于用好家门口的资源,“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和艺术场景里,把红色基因‘种’下去。”为此,红塔区正着力推进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实现从幼儿启蒙到小学深化,再到中学思辨的“螺旋式上升”。

理论的种子,需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生根。今年5月,后所中学学生踏上了“行走红塔”研学路。在聂耳和国歌教育基地,面对天安门广场国旗实物、聂耳手稿等展品,学生许韵好深受触动:“感觉书本上的聂耳叔叔‘走’出来了!他那种为国为民呐喊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进!”

据了解,红塔区整合全区红色资源,精心打造了“六线十点”主题研学路线。2024年以来,已有超过1万名学生踏上了这趟“行走的思政课”。通过让旧址遗迹成为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教材,思政教育变得鲜活而深刻。

如果说研学是让思政教育“看得见”,那么艺术则是让家国情怀在美的熏陶中“听得见、做得出”。玉溪师院附小童声合唱团多次登上舞台,指导教师普海玲说:“我们不只教技巧,更要让孩子们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这样歌声里才会有力量。”

在近期一场绘画比赛上,一幅画作引人注目:天安门城楼下,一群少年围聚在聂耳的钢琴旁,眼神充满敬仰。红塔区教育体育局局长赖汝贵看着这幅画,一语道出了红塔区思政教育的核心追求:“德育创新非一日之功。你看,信念的种子不就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种进心田了吗?我们追求的思政教育是要让爱国情怀如盐入水,让孩子们在歌声里、画笔下、日常生活中,自然领悟‘我’与‘国’之间那份深刻而温暖的联系。这,就是聂耳故里思政教育应有的‘心跳声’与温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特约通讯员 郑竹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jiaoyu/161789.html

加载中~

彩粤网

统计代码 | 粤ICP备2025379628号-2

Copyright © 2012-2025 彩粤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