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思政讲习营”从“思源湖”来到“洱海畔”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在大理洱海,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银苍玉洱畔,科学治湖守护洱海绿水青山,兑现了“十余年洗一湖”的诺言。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
今年暑假,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计61人赴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开展第四届“未来思政讲习营”活动,他们和孔海南教授一起来到洱海畔,听他讲授守护洱海水清月明的治水实践。还特邀洱源县洱海流域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灿东,洱源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琴刚进行专题讲座,详细介绍洱海源头保护治理工作和洱源县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并与思政课教师现场互动交流。
请“故事里的人讲故事”、听“参与故事的人谈故事”……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思政讲习营”从“思源湖”来到“洱海畔”,将“理论大课堂”与“实践小课堂”贯通。参加活动的教师还走进牛街乡岩栖阁、三营镇郑家庄等地现场调研访谈,系统了解洱源县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一系列典型做法与经验成效,在调研式学习中读懂新时代答卷。
“这种‘行走中学习、观察中领悟’的方式,帮助我们构建了对洱源高质量发展的立体认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玲教授说。
在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思政教师们变身“实习科考队员”,在研究人员指导下,亲手操作专业仪器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观察浮游生物,学习解读实时监测数据。科考船上,不同学段的教师现场集体备课,把带着“洱海水汽”的真实案例融进思政课堂,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研同训的有效路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jiaoyu/20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