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基孔肯雅热如何防治 防蚊灭蚊是关键


工作人员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庄头村喷药消杀蚊虫。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的护士为患者整理床铺和蚊帐。
近期,中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对于很多人来说,基孔肯雅热较为陌生。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又该如何防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炳亮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比如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该病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名字来源于当地土语,意思是“变得扭曲”,形象描述了患者因严重关节疼痛而弯腰的样子。大约20年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印度洋区域大规模暴发,影响约50万人。今年以来,法国在印度洋的属地留尼汪岛估计有大约1/3人口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因此,今年7月,世卫组织发出警报说,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咳嗽、打喷嚏等途径引发人际传播,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尤其是伊蚊。它们叮咬感染者后,病毒会在其唾液腺大量繁殖,再叮咬他人时会传播病毒。“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孕妇感染后,病毒可能导致宫内胎儿感染,但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19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