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2轰炸伊朗看中国发展隐身轰炸机的必要性,质疑声该停了


2025年6月22日,一场代号“午夜之锤”的军事打击行动震惊全球。美国空军动用了7架B-2隐身战略轰炸机,悄无声息地穿越伊朗防空网,对其两个核心地下核设施实施了精准打击。这支“暗夜幽灵”部队通过隐身突防与超级钻地弹的组合,不仅未被伊朗的防空雷达发现,连预警信号都未触发。这次行动,让B-2的战略威慑价值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也彻底将“隐身战略轰炸机是否是大国必需品”这一长期争议推向了风口浪尖。
从战术层面来看,B-2在此次行动中展现出的“单向透明”突防能力,可谓现代空袭作战的教科书级别案例。B-2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惊人的突防效果,离不开它的飞翼气动布局和专用吸波涂层,使得其雷达反射面积仅相当于一只飞鸟。配合其超过11000公里的远程航程,以及28吨级的载弹量,B-2在以色列的电子战掩护下,轻松突破伊朗S-300及“882373”防空体系防线。伊朗雷达对B-2的有效探测距离极其有限,直到14枚GBU-57重型钻地炸弹准确命中目标,伊朗防空力量仍未做出有效拦截反应。这种具备“斩首打击”能力的武器平台,让一个国家在避免大规模战争的同时,能以极小的代价摧毁对手的关键设施,达到战略威慑的效果。
但B-2的“高昂账单”始终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每架B-2造价高达24亿美元,几乎是同等重量黄金的三倍。美军现役19架B-2,每执行一场任务,都需耗费数百小时的高强度维护,尤其是隐身涂层的修复,其对湿度和温度极为敏感,一旦维护不当,隐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2024年在中东针对胡塞武装的行动中,6架B-2执行了长达37小时的作战任务,仅投弹13吨,单次出击的成本之高远超常规作战平台。这次伊朗核设施的打击虽表面“斩获颇丰”,但是否彻底摧毁了核能力依然存疑,B-2那“吞金兽”般的本质也被彻底暴露。假如目标不是高价值的核设施,这样的作战成本很难合理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139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