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在红军城的防御会崩溃吗 防线崩塌连锁反应


2025年7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完全控制顿涅茨克地区的红军城(乌克兰称波克罗夫斯克),俄乌冲突迎来决定性转折。这座战略要地不仅是乌军前线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也承载着乌克兰对乌东地区的最后控制权。当俄军特种部队在赛弗尔斯基顿涅茨河畔升起三色旗时,乌军防线如多米诺骨牌般崩塌,战争走向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红军城的失守是俄军精心策划的结果。自2024年9月突破赛利多沃防线后,俄军通过三阶段战术逐步瓦解乌军防御:以11万兵力猛攻东部季米特洛夫镇,迫使乌军分散防御;渗透小组利用第155旅指挥混乱潜入城区,在卡纳尔水务公司等地建立据点;最终于7月22日发起单日40次冲锋,配合无人机引导的精确炮击,彻底瘫痪乌军抵抗。这场战役导致乌军1180人伤亡,更致命的是,连接E-50高速公路和三条铁路干线被切断,武勒达尔、康斯坦丁诺夫卡等剩余据点的补给线瞬间断绝。这座城市的战略价值远超地理范畴,其碳矿储量占乌东冶金工业的40%,沦陷后乌克兰军工产能再遭重创,炮弹日均产量仅为俄军的七分之一。
红军城的陷落为俄军打开了战略突破口。其西部的第聂伯罗州和北部的克拉马托尔斯克直接暴露在俄军炮火下。俄南部集群已沿公路网推进至克拉马托尔斯克南郊,若夺取这座城市,乌军在顿巴斯的指挥中枢将彻底瘫痪。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俄军可依托新修建的“新俄罗斯公路”和“亚速环线”,将占领区资源转化为战争动能,实现“以战养战”。这种战略转变使俄军在兵力、火力和后勤上形成碾压优势。对乌克兰而言,局势已陷入恶性循环。泽连斯基虽宣称“正清除俄破坏组织”,但乌军总参谋部战报罕见回避“控制权”表述,仅强调“该方向爆发75场战斗”,创下单日冲突频率纪录。西方援乌疲劳症加剧,德国“金牛座”导弹交付量不足承诺的30%,美国暂停供应“爱国者”导弹,而朝鲜援俄的1200万发炮弹正源源不断运抵前线。这种力量对比的失衡,使得乌军即便集结由外国专家训练的6.5万后备军,也难以扭转颓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17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