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升级,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中产家庭留学,容错空间越来越小 留学路障重重


在大环境不确定的时代,留学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规划,而成了一场关于家庭、资源与风险管理的博弈。近日,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美国国际学生面临现实冲击。生活成本上涨、实习机会收紧、签证被大批吊销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令整个留学圈陷入新一轮的焦虑与不安。对留学生而言,留学之路从未如此动荡和脆弱。教育上中美两头下注变得越来越难,抉择变得更加紧迫。
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对全球数十个贸易伙伴征收巨额“对等关税”。此次关税涉及范围极广,从日用品、食品、服装到汽车,几乎覆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输美商品综合税率被一路加征,从10%飙升至145%。随后,中国迅速做出反制,对美国产商品先后加征34%、84%和125%的关税。这场“关税大战”表面上是经济角力,实则外溢至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对在美中国留学生来说,大国博弈的后果已影响到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直接的影响是生活成本的明显抬升。日常食物、生活用品、交通成本的上涨,正在考验着留学生本就紧张的生活预算。此外,许多依赖中美贸易链条的企业正面临利润缩水、运营压力上升,在降本增效的背景下,实习岗位、招聘计划被削减,求职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在这场风波中,真正引爆恐慌的是一波突如其来的签证大撤销。自3月下旬起,美国政府陆续展开针对国际学生身份的大规模审查与吊销行动。据高等教育媒体Inside Higher Ed统计,截至4月10日,已有超过120所高校共计650名国际学生的签证被取消,其中涉及不少中国学生。一名曾获得本科全额奖学金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和一名卡耐基梅隆大学就读的学生也被撤销签证。至于学生签证被撤销的原因,从高校到学生都毫不知情。媒体猜测,一部分个案与学生参与反对加沙战争的抗议活动有关,另一些则因轻微违法行为而受到波及,还有一些原因不明。
4月9日晚,教育部发布了《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学生和家长在近期选择赴美某些州留学时务必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此次预警的导火索之一是美国俄亥俄州近期通过的一项高等教育法案,其中包含对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多项限制性条款。这项法案名为《推进俄亥俄州教育法案》(Senate Bill 1,简称SB 1),由俄亥俄州于2024年3月底正式通过,计划自2024年6月底起生效。SB1法案名义上是本土教育改革举措,但其中涉及中国的条款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主要包括禁止接受中国资助和捐赠以及与中国机构合作关系建立额外审查。然而,这一限制不适用于中国公民支付的学费及其他教育支出,也不禁止接受中国校友的个人捐赠。因此,以个人名义申请、通过自费方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受影响相对有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