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到底有多依赖中国商品 供应链的“隐蔽依赖”


近日,美国“对等关税”直接冲击了其债券市场,随后美国政府宣布调整相关措施。金融市场能够迅速对风险作出反应,而美国制造业的挑战或许也即将到来。美国政府发动关税战的理由可能是,美国作为最大贸易逆差国,在与贸易伙伴相互报复时,贸易顺差国受损会更大。然而,这个判断可能忽略了中间品问题。例如,中国在两国贸易中存在顺差,但出口商品中有很大比例是美国制造业所需的中间品,这些中间品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品,可能会给美国制造业带来更大规模的冲击,这种损害不一定表现在贸易额中。美国制造业对中国供应链存在一定程度的“隐蔽依赖”,即最终产品的品牌和装配可能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完成,但大量中间品来自中国,特别是在电子元器件、化工原料、金属加工等领域,中国占据美国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因此,当美国只关注直接贸易逆差规模时,可能会忽略美国制造业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层依赖。中国在全球中间产品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以至于美国“去中国化”的成本巨大。因为即使美国在其他国家寻求生产,也无法摆脱对中国中间品的“迂回依赖”。未来几年内,全球其他国家或许还难以完全建立起可以替代中国中间品的供应,因为当前制造环节高度依赖专业知识与创新。中国制造业拥有产业链聚集效应,上下游企业地理相近,能够在“制造现场”合作创新,设计与生产部门相互赋能。中国制造业的创新生态、生产规模性赋予的低成本以及产业聚集带来的高效率,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突出优势。
可以预料的是,美国制造业对中国中间品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而关税会大幅提高其生产成本。这些美国产品在向世界其他地方销售时,可能会面临成本劣势,因为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同样的中间品成本更低。事实上,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中,除了中间品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为美国企业代工的产品,从苹果手机到小饰品,从服装到五金。这些企业主要包含面向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以及针对美国本土销售的中小企业。高额关税将从不同侧面冲击他们的竞争力。由中国代工的美国跨国公司产品,尽管向非美市场出口不受关税影响,但考虑到美国往往是企业的第一大市场,为了消化关税成本,这些企业可能会减少利润或提升全球市场的价格,从而削弱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如果企业转移制造基地,则需要时间和投资成本,并面临质量和效率的不稳定冲击。美国许多中小企业依赖中国低成本的快速制造能力和中美间强大的物流系统,实现更快更便宜的供应。现在,委托加工的成本大幅上升,并且可能因美国海关检查而让物流更慢且不确定。这可能导致美国大量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困境,进而对就业和零售带来不可预测的冲击。因此,这或许为中国一些企业创造了全球机遇。一些美国品牌可能面临供应链重组的不确定性,质量和成本遭受冲击,品牌形象也会受到影响。中国企业应考虑趁势将自己的品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目前,中国制造的质量与创新已大幅进步,但在品牌的塑造与全球推广方面仍需加强。我国供应链企业可以考虑加快海外布局,基于国内的生产创新优势,在海外建立生产和销售网络,继续巩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