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欧洲版“星链”前路漫漫 自主之路挑战重重


近段时间,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威胁要切断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特别是关闭对乌军的“星链”卫星互联网通信服务。这让欧洲多国越发重视扶持本土的卫星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加快寻求“星链”的替代方案。欧洲能否在太空领域实现战略自主,引发外界关注。
近期,欧洲多国在加快打造欧洲版“星链”方面达成共识,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星链”具备“低时延+大规模全球覆盖”的特征,在俄乌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美国特朗普政府就获得关键矿产开采权对乌克兰施压,威胁不再向乌克兰提供“星链”卫星互联网服务。失去“星链”将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产生较大影响。
跨大西洋关系剧变也是导火索。在关键军事技术乃至战略安全领域,欧洲长期依赖美国及北约。特朗普再度上台后,美欧关系迅速恶化。近期,欧洲媒体披露,美国可能通过F-35战斗机内置的后勤信息系统,对欧洲盟友装备的F-35战斗机实现“一键关机”。这使欧洲国家意识到,来自美国的尖端科技与装备,并非保障欧洲安全的盾牌,更像是“特洛伊木马”。欧洲在军事领域被“卡脖子”的风险越来越高。
国际电信联盟在轨道和频段资源获取上遵循“先登先占、先占永得”原则。近地轨道空间有限,只能容纳约6万颗低轨卫星,目前已成为各国争抢的新战略高地。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基本集中在340至550千米的近地轨道,试图以此抢占发展先机,垄断战略资源。美国亚马逊公司和铱星卫星通信公司等也规划并着手落实千颗级别的发射量。为争夺在国际太空事务上的话语权,欧洲多国已制定一系列太空安全政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