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扩张、三度递表,同仁堂医养欲通过IPO还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硕 北京报道
近日,港交所官网披露,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医养”)递交上市申请,中信证券为其独家保荐人。这是近一年来同仁堂医养第三次递交招股书。
同仁堂医养为同仁堂集团旗下二级集团,成立于2015年,前身是北京同仁堂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同仁堂医养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6月顺利完成股份制改制,正式更名为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成功上市,同仁堂医养将成为同仁堂集团的第四家上市公司,另外三家为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
按2024年总门诊人次及住院人次计,同仁堂医养是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最大的中医院集团,市场份额为1.7%。按2024年医疗服务总收入计,同仁堂医养以0.2%的市场份额在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排名第二,其市场规模占同年中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的46.5%。
但也需要指出,目前同仁堂医养的业绩主要靠收购驱动,业内有观点认为其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完成收购后,同仁堂医养便将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权质押给银行贷款,目前未偿还结余总额为1.42亿元。与此同时,随着频繁收购,同仁堂医养的负债率攀升,从2021年的不足10%增至2024年的45.2%;也形成了大额商誉,2024年占净资产的37%。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同仁堂医养成功上市,将为其带来大量资金,有助于其实施并购扩张战略,比如其计划到2029年底前收购5家医疗机构,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另外,成功上市后也将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品牌效应,吸引更多客户和人才,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
收购驱动增长
根据招股书,目前,同仁堂医养有12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及1家互联网医院,另外还有10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业务覆盖线上线下多渠道。其中,12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均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线下10家管理机构均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同仁堂医养的收入主要来自医疗服务、管理服务、销售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整体来看,2022年至2024年,同仁堂医养实现收入分别约为9.11亿元、11.53亿元、11.75亿元;同期,年内利润分别为-923.3万元、4263.4万元、4619.7万元。
从招股书及公开资料中可以发现,同仁堂医养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转折发生在2022年。那一年,同仁堂医养签订一系列股权转让协议及其补充协议,获得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各65%的股权,当年便将两家公司纳入财务报表。
两家公司为同仁堂医养贡献了不少收入,2022年至2024年二者总计收入分别约为1.99亿元、3.60亿元、3.74亿元,分别占当年同仁堂医养总收入的21.9%、31.2%及31.8%。不仅如此,2022年至2024年,两家公司的毛利占到同年公司总毛利的44.8%、44.6%及41.3%。在二者的推动下,同仁堂医养迅速扭亏为盈。
2024年,同仁堂医养继续扩张,出手收购上海承志堂和上海中和堂,分别持有70%、60%的股权。在这二者的推动下,同仁堂医养2025年前4个月的医疗服务产生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
在这种扩张之下,同仁堂医养医疗机构的总就诊人次也在快速增长,从2022年的130万人次增加至2024年的300万人次,复合年增长率达51.9%,今年前4个月已经达到110万人次,同比增长31.2%。会员累计人数由2022年底的43.6万人增加至2024年底的74.0万人,复合年增长率达30.2%。
未来几年,同仁堂医养仍将继续扩张。招股书透露,计划在2029年底前收购5家营利性医疗机构,将战略重点集中在北京、长三角、华中、大湾区等经济活跃的地理区域。事实上,从同仁堂医养这几次的收购案例中便可以发现其战略重点。其中,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在浙江省义乌市,上海承志堂和上海中和堂又位于上海市。
邓勇向记者表示,同仁堂医养的业绩靠这种方式增长,未来是否可持续其实存在不确定性。而且,从毛利率方面看,2022至2024年分别为15.7%、18.9%、18.9%,同期净利率也较低,分别为-1.0%、3.7%、3.9%,这都表明同仁堂医养的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IPO偿还债务
频繁收购也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是使得同仁堂医养的负债率攀升,2021年不足10%,2022年至2024年则常年维持在40%左右,分别为39.7%、35.1%和45.2%。
其次,多次收购也使得同仁堂医养的商誉不断上涨。2021年,其商誉的账面值为0.26亿元,而2022年收购两家三溪堂后则攀升至1.87亿元。2023年6月,同仁堂医养将7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举办人权益划转予同仁堂康养,当年商誉的账面值则减少13.9%至1.61亿元。然而,2024年收购上海承志堂、上海中和堂后又高达2.63亿元,同比增加63.4%。
2024年,同仁堂医养的资产净值为7.07亿元,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达37%。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商誉所占比例低于30%为市场普遍认为的安全范围。
与此同时,同仁堂医养也将收购的企业质押借贷。招股书透露,同仁堂医养将三溪堂保健院43.74%的股权和三溪堂国药馆43.75%的股权质押给一家商业银行,同时将其持有的上海承志堂70%的股权也质押给一家商业银行,以就收购事项获得银行信用融资。截至今年4月30日,有关银行借款的未偿还结余总额为1.42亿元。
自去年6月以来,同仁堂医养已在港交所三度递表。此前两次为2024年6月28日及12月31日。根据此次的招股书,其募资的用途为扩充公司医疗服务网络、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偿还若干未偿还银行贷款、营运资金以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邓勇认为,同仁堂医养一年三度递表,反映出其迫切想要上市的愿望。从积极方面看,上市可助力企业扩充医疗机构服务网络、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是其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多次递表也可能表明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如业绩表现、财务状况等方面可能未达到市场预期或港交所要求。此外,其存在高溢价收购形成大额商誉、股权高度集中、业务独立性受质疑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是其上市进程中的阻碍因素,需要通过多次递表来完善相关资料和解决问题。”邓勇补充道。
对于上市后可能带来的影响,邓勇指出,同仁堂医养将面临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企业运营成本将增加。若业绩未能达到市场预期,股价可能下跌,影响企业形象和后续融资能力,还可能面临股东对业绩和回报的更高要求,经营压力增大。
从竞争格局看,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参与者数量由2019年的2525家增加至2024年的3614家,表明该分散市场的竞争加剧。
邓勇认为,在竞争的过程中,同仁堂医养品牌优势显著,依托“同仁堂”老字号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其医疗资源丰富,整合了大量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提供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等特色诊疗服务。此外,其业务模式也较为成熟,以“医”为核心,形成了医疗服务、管理服务、销售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三大收入支柱。
也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24年,同仁堂医养的销售和分销开支中的推广费占总收入的比重为0.2%,明显低于0.5%至2.0%的行业平均水平。在同仁堂的品牌优势下,持续扩张的同仁堂医养能否为市场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值得持续关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fangchan/139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