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彩票
理财
新健康
科技
旅游
体育
教育
美食
娱乐
首页 > 新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胸外科行政主任沈晓咏:主动防控,全链条遏制肺癌发展|21CC肿瘤周

新健康 2025-04-16 17:15:00  

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肺癌是世界各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中均位居首位。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106.0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2.0%,死亡73.33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 28.5%。

针对肺癌的成因,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胸外科行政主任、上海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沈晓咏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约80%~90%的肺癌与吸烟有关,吸烟与肺癌密切相关;大气污染、职业暴露也是肺癌的主要诱因;慢性肺部疾病史、遗传因素在部分肺癌发病中起作用。此外,营养因素、心理问题、肥胖问题等均会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到2030年,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诊疗水平稳步提升,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主要目标。

肺癌预防与诊疗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沈晓咏建议针对肺癌成因完善控烟、职业防护及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同时借助媒体宣传肺癌的高危因素与早期症状,避免公众对肺结节过度恐慌,并在基层推广CT检查替代胸片以提升早期发现率,提高肺癌早期发现率(可提升至 80% 以上)。

特别是在医保政策与医疗资源推广方面,沈晓咏强调,“随着医保政策持续优化,将更多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及最新药物纳入医保,降低患者负担。同时加强国产创新药物研发,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此外,借助互联网技术,在基层和边远地区推广肺癌知识、开展医护培训,将三级医院经验广泛传播,实现肺癌防控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有效控制肺癌发病与发展。”

高危人群强调早筛早诊

长期以来,国内外医疗领域始终致力于借助筛查手段实现肺癌的早诊早治,以此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指出,肺癌筛查的获益随着肺癌发病风险的增加而增加,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目前国内外专家的共识。

那么,哪些群体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呢?沈晓咏介绍,吸烟及被动吸烟人群是最重要的高危人群。而从全国肿瘤统计数据看,肺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及死亡率在45岁之后显著增加,因此,大于等于45岁的人群被纳入高危人群范畴。不过,部分诊断标准建议将40岁以上人群也视作高危人群。

沈晓咏进一步指出,满足下述任一风险因素的人群同样属于高危范畴,包括有职业暴露经历,长期接触石棉等致癌物时长大于等于1年;患有慢性肺病,诸如慢阻肺、肺纤维化、肺结核等病史;家族中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典型的如厨房油烟未能得到适当清理引流的环境。

“肺癌并非传染病,家人间共同生活、呼吸相同空气等,都不会造成传染。虽然肺癌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但有家族史并不意味着必然会罹患肺癌,切不可将家族史视为必定患病的因素而过度忧虑。”沈晓咏强调,高危人群应通过筛查,以便尽早发现潜在风险。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沈晓咏表示胸部CT筛查是最主要的手段,“其中低剂量螺旋CT能更早发现以早期肺癌为主的病变。此外,平常就医体检时,还可验血监测肿瘤指标,以便进一步检查。”

不过,近年来,随着医疗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公众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肺部结节在体检中的检出率日益增高。不少患者将肺部结节与肺癌混为一谈。对此,沈晓咏解释,“肺部小于三公分以内的类圆形病变被定义为肺结节,这仅仅是一个影像学名词。”

“肺结节中90%是良性的,大部分只需定期随访观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判断其性质,不必谈结节色变,进行过度治疗。”沈晓咏强调,在结节的诊疗中,应细分甄别出肺癌早期的病人,进行临床介入和干预,提高肺癌诊治有效率。

此外,“自我监测和预警也很关键。”沈晓咏指出,出现刺激性咳嗽且持续不缓解、低热经药物治疗超两周无明显改善、痰中带血且频率增加、固定部位胸痛范围扩大或夜间加重、半年内体重在未采取减重措施下减轻 5%、伴有食欲减退、乏力、关节疼痛等,以及突然声音嘶哑经五官科检查声带固定、肩部剧痛(怀疑肺上沟瘤)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

肺癌诊疗迈向精准化、个体化

近年来,随着肺癌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在肺癌全程管理中为延长患者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大力支持,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做出贡献。

沈晓咏介绍,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80%以上是非小细胞肺癌,对于身体条件允许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常规治疗方案是实施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手术;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选择放疗(SDRT)。若患者处于二期且存在高危因素,术后需要借助药物辅助治疗,其核心目的在于降低肿瘤复发风险,为实现治愈创造有利条件。

谈及三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策略,沈晓咏补充道,对于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术前依据肿瘤基因等情况选择进行新辅助治疗,目的是缩小肿瘤、创造手术机会,免疫治疗还能攻击残留癌细胞。对于无法进行手术的三期患者,同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至于四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于此时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治疗目标转变为以缓解患者痛苦、延长生命为主。不过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如今能够更为精准地对患者进行分型。基于此,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联合运用,显著提高了部分特定患者的生存率。

沈晓咏进一步解释,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领域,局限期患者因其肿瘤恶性程度高、极易发生转移的特性,早期多采用化疗加手术的综合治疗模式,在治疗过程中高度重视对远处转移的预防。

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以化疗为主,同时免疫治疗也逐渐融入联合治疗方案之中。鉴于小细胞肺癌具有极高的脑转移倾向,对于广泛期患者,可能还需要增加头颅预防性放疗,以降低脑转移发生的风险,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尽管当前肺癌诊疗手段和技术已不断取得进展,仍有肺癌患者深陷“肺癌无法治愈,晚期肺癌无需治疗”等认知误区。

对此,沈晓咏强调,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大量靶向药物不断涌入临床应用,免疫治疗的出现更是显著提升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一些晚期出现骨转移、肝转移的患者,借助口服靶向药,不仅能够存活七八年以上,且生活质量良好、无明显痛苦。

“这充分表明肺癌已逐渐具备作为慢性病进行管理的条件,即便处于晚期,患者依然拥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治疗价值,不应轻易放弃希望。”沈晓咏补充,“除了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外,新兴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之中。例如,针对实体瘤的CAR-T疗法目前正处于积极的研究阶段。”

“尽管通用型CAR-T的研发面临重重困难,匹配型CAR-T治疗周期长、成本高昂,但CAR-T治疗在肺癌领域已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细胞治疗中的NK治疗、CIK治疗,作为自然杀伤细胞能够直接对肿瘤细胞发起攻击,当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后,为肺癌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曙光。”沈晓咏解释。

可以预见,随着科研与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肺癌治疗手段将持续丰富,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与更好的生活质量 。

定期随访,护航抗癌全程

在癌症诊疗体系中,随访无疑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已得到了诸多研究成果的有力佐证。沈晓咏也强调,肺癌患者的随访在病情监测与治疗策略调整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在随访过程中,沈晓咏介绍,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环节不可缺少,同时,通过血液检查,例如血常规用于判断患者有无贫血情况,生化理化指标能够精准检测肝肾功能,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更是为病情判断提供了关键线索,从多个维度反映患者体内的生理与病理变化。

此外,以胸部CT为主的影像学检查,用于了解患者手术后胸部的情况,排查有无复发、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等。鉴于肺癌易转移至脑、骨头、肝脏、肾上腺等器官,所以还需进行相关检查。如通过B超检查颈部淋巴结、肝胆脾胰、肾上腺;对于高危且易脑转移的患者,每年最好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针对易骨转移的情况,每年可进行同位素扫描或配合CT检查。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有越来越多先进的精准检查手段被引入肺癌随访工作中。如 ctDNA检查可评估术后难以发现的微小转移病灶,在药物治疗或术后随访中更早发现复发转移迹象;甲基化检测也已应用于临床,在影像未显示复发转移迹象时,便能提早察觉并干预,以确定部分二期患者是否真正需要术后辅助治疗,避免过度治疗给患者增加负担 。

肺癌患者的随访频率并非“一刀切”,而是依据患者病情与治疗阶段的不同,呈现出个性化的安排。通常情况下,肺癌患者手术或经药物治疗控制后,术后两年内每三个月随访一次;三到五年期间,每半年一次;五年以后,则每年随访一次。

对于特别早期的一期低风险患者,尤其是以磨玻璃结节为主,术后病理为恶性但复发转移率极低,该类患者应在术后3个月内安排首次复查,主要了解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两年内每六个月随访一次,三到五年以后每年复查,此后终身每年复查,此举也利于排查是否出现第二个原发癌。

对于二期到三期的中高风险病患,术后两年内每三个月随访一次,三到五年每半年一次,术后满五年以后每年复查一次。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患者,在放化疗期间,每三个月随访一次;三到五年当中,随访间隔为三个月到半年;五年以后同样需每年复查。而晚期(四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需药物维持,通常每两到三个周期(约六到八周左右)要评估疗效,治疗结束后则一直保持三个月复查一次。

在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中,局限期患者的随访频率为三个月一次,两到五年时,随着病情稳定程度提升,随访频率调整为半年一次,五年以后每年复查;广泛期(晚期)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同样是每六到八周评估一次,通过高频次的随访,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机,最大程度地控制病情发展。


策划统筹:曹金良

执行统筹:季媛媛、韩利明

记者:韩利明、唐唯珂、朱艺艺、闫硕、李佳英

编辑:季媛媛、张伟贤

设计:冯荻庚、廖苑妮

审校:陈晶晶、张程、蒋韵 、幸经凤

制作播出: 罗晶晶、杨慧嫦、王学权、张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fangchan/14712.html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style2/pc/index.htm

标签列表

彩粤网

统计代码 | 粤ICP备2025379628号-2

Copyright © 2012-2025 彩粤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