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彩票
理财
新健康
科技
旅游
体育
教育
美食
娱乐
首页 > 新健康

广医附一院胸部肿瘤综合病区主任梁文华:肺癌防治关口前移,早筛技术与精准疗法双管齐下丨21CC肿瘤周

新健康 2025-04-16 17:59:00  

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佳英 广州报道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世界各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肺癌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肿瘤登记数据,2022年我国肺癌在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中均位居首位。肺癌新发病例106.06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2.0%;死亡73.33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8.5%。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目前,肺癌的早期筛查和精准治疗正迎来新的突破。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值此之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邀请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部肿瘤综合病区主任梁文华对肺癌精准筛查与长生存管理发展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梁文华建议,采用CT筛查结合AI判读的模式,利用AI技术复制经验丰富医生的诊疗逻辑,降低假阳性率,提高筛查效率。此外,基于肿瘤标志物的筛查方法也在探索中,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优于现有CT筛查,具备替代CT筛查的潜力。

在治疗领域,精准医疗正在改写肺癌患者的生存曲线。如今的诊疗已从“一刀切”的化疗时代,迈入“量体裁衣”的靶向与免疫治疗阶段。靶向治疗犹如“精确制导导弹”,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发起攻击,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免疫治疗的原理则更为独特——它不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帮助人体免疫系统重新识别并清除肿瘤。

“肿瘤细胞很狡猾,会释放‘刹车信号’让免疫系统‘看不见’。”梁文华形象地比喻,“免疫治疗的作用就是松开这个刹车,让免疫细胞恢复战斗力。”

提高早筛普及率

《21世纪》:目前肺癌早期筛查的手段有哪些?

梁文华:低剂量螺旋CT是当前国际公认的肺癌筛查金标准。这项技术采用1至2毫米的薄层扫描,能像“切面包”一样将胸腔逐层显像,精准识别微小结节。相较传统胸片——那种把三维结构压缩成二维图像的照片,CT的灵敏度可提升20倍以上。

多项研究表明,相较于单纯胸片检查,CT筛查能在无症状阶段检测出极小的早期病变,实现提前干预,可显著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降幅约达20%。这意味着,若未进行CT检查,许多胸片无法发现的早期病灶可能被遗漏,进而导致患者在短期内死亡。

《21世纪》:面向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分别有哪些筛查建议?

梁文华:如长期吸烟者或有肺癌家族史者的高危人群,肺癌发病率较高且恶性程度可能性更高,发展速度更快,建议4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一次肺癌筛查。对于普通人群,前期筛查项目调研显示,即使无高危因素,其肺癌检出率仍可达高危人群的三分之二至五分之四,建议普通人群应每2至3年进行一次筛查。

实现全国肺癌筛查需满足前提条件,一是筛查工具足够准确,二是筛查成本足够低,兼顾筛查工具的准确性和成本效益。目前,可参考的筛查路径主要有两种。其一为CT筛查,其二是采用低成本、命中率更高的方式在基层进行筛查,即利用肿瘤标志物。

《21世纪》:这两种方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有哪些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肺癌筛查在基层医院的普及率?

梁文华:尽管CT筛查是金标准,但仍存在假阳性率较高的问题。随着CT分辨率不断提高,一毫米结节都能被检测到,这导致肺结节检出率高达60%至70%。因此不少人可能会感到担忧,即使结节仅一毫米,也怀疑是否患癌。

为降低假阳性率,可采用CT筛查结合AI判读的模式。目前医疗医生数量存在缺口,难以满足全社会CT判读需求。AI赋能可将经验丰富医生的诊疗逻辑复制到基层,使AI成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判读助手,结合基层CT进行判断。

而肿瘤标志物为广义概念,并非仅指临床或体检中常用的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抗原类大分子标志物。肿瘤标志物代表了一大类由肿瘤分泌或与肿瘤相关的物质,形式多样,包括大分子的抗原抗体和小分子的DNA,其改变可能与肿瘤直接相关。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优于现有CT筛查,具备替代CT筛查的潜力。

许多诊断为肺癌的患者,从病理学角度虽为肺癌,但若其肺部病变可能终生不会对生命产生影响,即所谓的惰性肺癌。通过分子学层面的工具一方面可避免无意义结节的检出,另一方面可精准识别真正需要治疗的肺癌。

《21世纪》:您提到通过“吹一口气”这种简便方式进行预筛,之后结合肿瘤标志物等方法进行精筛,能否详细阐述一下这一筛查路径?

梁文华:肺癌患者与健康人群呼出气体中的物质成分存在差异,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可采用呼出气检测的简便方式对个体进行初步判断,随后再运用CT检测等精细技术开展进一步筛查。其中,“吹一口气”检测作为预筛手段,是筛查流程的前端环节。之后,再借助DNA、各类肿瘤标志物等进行精筛。这种筛查方式尤其适用于基层等医疗条件有限的地区,能够借助简便工具实现分级筛查。

肺癌防治关口前移

《21世纪》:从晚期肺癌研究转型至早期研究,您有哪些收获?此前对晚期肺癌的研究经历为您目前的研究有哪些赋能?

梁文华:我认为这是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看似不同,实则本质统一,探索得出的规律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晚期肺癌研究中,我们积累了大量关于分型及分子层面特征的经验,并以此指导干预措施的制定。实际上,早期肺癌同样存在精细化研究方向,若能深入探索,预后结果必将有所改善。因此,我们将晚期肺癌精细化管理的思维引入早期肺癌研究。

反之,在早期肺癌研究中,我们更加关注肿瘤发生初期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对肿瘤发展为晚期时的特性及走向具有重要影响。例如,耐药是晚期肺癌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根源并非在肿瘤生长至晚期时才出现,而是在肿瘤形成阶段就已决定。了解肿瘤在形成过程中如何通过特定机制得以保留,以及如何干预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有助于我们在早期肺癌研究中借鉴晚期肺癌研究的规律与逻辑。

我们从既往经验中汲取教训,将关注点提前至癌症发生前,通过提前干预实现肺癌的主动性预防。

《21世纪》:在肺癌的筛查与治疗领域,多学科协作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梁文华:多学科协作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二是临床需求与技术之间的交叉应用,即通常所说的医工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我们能够从其他学科的思维和现象中汲取经验与灵感。以自身免疫病为例,这类疾病通常与风湿领域相关,但其中涉及的免疫机制在肿瘤领域同样存在。在特定治疗场景下,如PD - 1免疫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与自身免疫病具有相似性,通过借鉴自身免疫病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我们拓展肿瘤领域的观点与理论。

临床问题与不同技术之间的交叉应用同样至关重要。临床医生身处一线,最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痛点。如果参与技术设计,能确保技术适配临床场景,而非简单地将研发成果直接应用于临床。

《21世纪》:AI与医疗的融合在肺癌筛查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梁文华:AI工具可协助我们完成大量重复性工作,其整理的病例材料质量甚至优于人工撰写。此外,我们还致力于开发一些工具以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如病理AI。过去,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基因突变需进行基因测序,成本高、耗时长。而通过医工交叉融合,可以发现不同基因突变在病理表现上存在差异,借助AI识别这些外观特征,进而反推患者是否存在特定靶点。

这样一来,病理检查完成后,甚至在病理结果出具前,即可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从而使患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基因检测,并加快结果获取速度。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快速获取结果有助于及时选药,挽救生命。

在基层医院或偏远地区,由于缺乏基因测序等高端设备,患者往往错失靶向药物治疗机会,或因费用高昂而无法承担。若让每位肺癌患者都进行基因测序,在命中率不高的情况下,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通过低成本、快速的AI扫描预筛方式,可节省大量资金。

松刹车、备武器

《21世纪》: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各自具有哪些特点?

梁文华:靶向治疗之所以被称为“靶向”,是相较于传统化疗而言的。化疗作为一种广谱抗肿瘤手段,对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由于肿瘤细胞通常增殖速度较快,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相对更高,但正常细胞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便是化疗副作用产生的根源。例如脱发、呕吐、骨髓抑制等,均与体内代谢旺盛的细胞受化疗药物影响较大有关。

与之相对,靶向治疗则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靶点发挥作用。例如,部分肿瘤的发生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这些突变会导致细胞表面蛋白结构异常。靶向药物能够精准识别并结合这些异常蛋白的特定位点,而正常细胞因缺乏相应突变,基本不受影响。

《21世纪》:临床实践中,如何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梁文华:在疗效与毒性方面,靶向治疗相较于化疗具有显著优势。然而,靶向治疗的应用具有明确的适应证,仅当患者肿瘤携带特定靶点时,治疗才可能有效。若患者未发生相关突变或靶点不匹配,靶向治疗则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临床实践中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患者肿瘤的分子特征,以指导精准用药。目前,肺癌领域已发现数十种基因突变类型,每种突变对应的治疗药物及方案均存在差异,基因检测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

免疫治疗则通过恢复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清除能力发挥作用。与化疗和靶向治疗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不同,免疫治疗的核心在于重塑免疫微环境。肿瘤细胞在发展过程中可能获得逃避免疫监视的能力,通过释放抑制性信号“欺骗”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刹车”,进而对肿瘤细胞“视而不见”。

免疫治疗旨在打破这一免疫逃逸机制,相当于把“刹车”松开。例如,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免疫系统重新获得攻击肿瘤的能力。广义的免疫治疗还包括增强免疫活性的药物(如细胞因子、免疫激动剂)以及特异性细胞治疗(如CAR-T细胞疗法)。这些治疗手段不仅解除免疫抑制,还通过提供“武器”或“工具”进一步强化抗肿瘤免疫反应。

《21世纪》:不同治疗手段的联用情况如何?

梁文华:在临床实践中,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化疗常根据肿瘤特性进行联合应用。例如,靶向药物与化疗联合可协同抑制肿瘤生长,免疫治疗与化疗或靶向治疗的联合则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增强抗肿瘤效果,同时延缓耐药的发生。

数据显示,在肺癌治疗领域,传统化疗时代的患者平均生存期约为6个月;靶向治疗的应用使生存期延长至2至3年;而免疫治疗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甚至实现临床治愈。在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中,完全缓解率可达30%至50%。通过多手段联合治疗,患者生存期进一步延长,且治疗相关毒性显著降低,多数患者能够维持正常生活状态,部分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优于普通人群。

《21世纪》: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中,您有哪些健康建议?

梁文华:最基础、最有效的健康管理策略往往源于生活方式的调整——“管住嘴、迈开腿”。饮食方面,现代疾病谱的变迁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高糖、高脂、高盐饮食不仅增加“三高”风险,还可能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堆积,诱发慢性炎症。而炎症与肿瘤、衰老及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无论肿瘤患者还是健康人群,均需坚持均衡饮食,减少促炎食物摄入,避免体内代谢负担过重。而运动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等机制,全面提升机体抗病能力。


策划统筹:曹金良

执行统筹:季媛媛、韩利明

记者:韩利明、唐唯珂、朱艺艺、闫硕、李佳英

编辑:季媛媛、张伟贤

设计:冯荻庚、廖苑妮

审校:陈晶晶、张程、蒋韵 、幸经凤

视频拍摄:肖航 章启良

视频制作:肖航 实习生胡杨

制作播出:罗晶晶、杨慧嫦、王学权、张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fangchan/14713.html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style2/pc/index.htm

标签列表

彩粤网

统计代码 | 粤ICP备2025379628号-2

Copyright © 2012-2025 彩粤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