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冯键:攻坚纵隔肿瘤早筛早诊,培育医疗新生力量 | 21CC肿瘤周


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癌症高发病率与致死率不断攀升。在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叠加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癌症负担在全球显著加重。自2010年以来,癌症一直是中国的主要死亡原因,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不断增加。
但对比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新发病例数、死亡病例数“双高”的癌种,大众对于纵隔肿瘤却知之甚少。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冯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纵隔是胸腔里两肺之间的区域,胸腺、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重要器官穿行其中。纵隔肿瘤就是发生在这个区域里的良恶性肿瘤的统称。”
“该区域可划分为血管前区、内脏区、椎旁区,每个区域有固定器官和结构,也对应不同肿瘤类型。比如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生殖源性肿瘤、淋巴瘤多见于血管前区;内脏区主要是来源于气管、食管、心脏的占位;椎旁区多见于神经源性肿瘤。”冯键补充。
据冯键介绍,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是纵隔肿瘤中典型的恶性肿瘤。以前认为上皮原性肿瘤发病率大概在十万分之0.3 ,但近年来,随着胸部CT肺癌筛查普及,体检发现概率大大增加,检出率可能超过以往认知的100倍。恶性肿瘤的危害也不可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月,冯键作为第十批上海“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跟随大部队顺利返回上海休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期间,冯键已经再次返回日喀则参加援藏工作。对比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冯键也注意到西藏地区不少纵隔肿瘤患者受困于早筛早诊。
纵隔肿瘤的诊与疗:强调定期体检
《21世纪》:与其他癌症类似,大众关心纵隔肿瘤的诱发因素有哪些?其中,有没有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来避免的?
冯键:目前绝大部分纵隔肿瘤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部分类型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相关。虽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某些生活习惯会直接诱发纵隔肿瘤,但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定期体检,有助于早诊早治和康复。
《21世纪》:纵隔肿瘤在早期通常症状不明显,这给及时发现带来了挑战。那么,身体出现哪些细微的不适,可能是纵隔肿瘤的早期信号?对于高危人群,建议采取怎样的筛查手段和筛查频率?
冯键:早期纵隔肿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偶尔表现为轻微胸闷、胸痛、咳嗽、吞咽困难或反复发热。大概30%到50%的胸腺瘤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其次可能是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皮肌炎等。
提示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复视、上楼困难、声音嘶哑或者呼吸困难。
以胸腺上皮原性肿瘤为例,目前没有证据表明 CT 筛查能改善患者预后,考虑到其发病率较低,目前并不推荐使用 CT 进行普遍筛查。但如果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胸部 CT 检查 。
《21世纪》:一旦确诊为纵隔肿瘤,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哪些治疗方式?近年来,纵隔肿瘤的诊疗有哪些显著的变化趋势?这些变化对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产生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冯键:纵隔肿瘤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肿瘤性质和恶性肿瘤分型。没有症状的良性纵隔肿瘤,如较小的神经鞘瘤或纵隔小囊肿,可以单纯随访。大部分纵隔区域的淋巴瘤,在活检明确后可考虑系统性药物治疗。
胸部上皮原性肿瘤早期应以单纯手术为主;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如 b2、b3 型胸腺瘤以及胸腺癌,切除不完全的需要联合化疗、放疗;对于直接切除困难的胸腺上皮原性肿瘤,可以考虑化疗、放化疗等新辅助治疗。
近年来,微创手术如胸腔镜、机器人手术逐渐成为主流,使患者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在胸外科实力雄厚的医院,甚至可以实现进展期胸腺肿瘤的微创切除,达到与开放手术类似的效果。
此外,免疫治疗在晚期胸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中表现出较好效果,未来可能会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21世纪》:当前纵隔肿瘤的诊疗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未来在纵隔肿瘤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
冯键:首先,在纵隔肿瘤鉴别诊断方面存在不足,基于常规影像的诊断高度依赖医生经验,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手术。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检测,有望大幅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
另外,对于部分纵隔肿瘤,如晚期胸腺上皮源性肿瘤、非精原生殖源性肿瘤等,目前治疗手段有限。积极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更好了解其生物学行为,是寻求更有效治疗方式的基础。同时,针对不同药物和治疗模式开展临床研究,能为患者提供更多临床治疗选择。
援藏之行:重视疾病,提高认知与防范意识
《21世纪》:了解到您正在参加援藏工作,在援藏期间接触到的纵隔肿瘤患者情况,包括发病率、疾病类型等,与上海等沿海城市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在西藏地区,受地理、医疗资源等条件限制,纵隔肿瘤的早筛早诊方面情况如何?
冯键:去年是中央号召对口援藏30周年,今年正好是上海“组团式”援藏十周年。整体来看,西藏地区医疗水平有很大进步,但因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很多藏族同胞不常体检,纵隔肿瘤往往发展到有症状才去医院就诊。目前当地在临床上遇到的纵隔肿瘤病人较少,且相比上海等城市发现时偏晚期。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藏族青年,因严重胸闷气急就医,胸部CT提示前纵隔巨大占位、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右侧胸膜多发结节,临床考虑可能是恶性程度比较高的胸腺瘤或者胸腺癌,因家属在外地打工,患者后来选择去外地治疗。
《21世纪》:在培养当地医疗人才以提升纵隔肿瘤诊疗规范和水平方面,您有何建议?如何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当地医疗团队能够持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冯键:短期来看,可通过远程会诊和对口支援等方式提高诊疗能力。长期而言,关键在于培养本地医疗人才,比如定期选派医生到经验丰富的胸外科中心进修,建立远程培训系统,确保他们掌握最新诊疗规范和手术技术。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肿瘤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指南巡讲并定期举办相关会议宣讲,也有利于提升地方医生诊疗水平。
《21世纪》:不仅是藏族地区,公众在纵隔肿瘤的防治方面存在不少误区。您认为常见的误区有哪些?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应该如何加强对纵隔肿瘤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冯键:大众常见误区包括认为胸腺瘤都是良性的,没症状就不用管,觉得纵隔肿瘤很难治。很多病人发现后不重视,导致肿瘤进展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或者手术后不按医嘱进行辅助治疗、不定期复查,导致肿瘤复发转移。
科普宣传应强调规范化诊疗,让患者了解不同纵隔肿瘤治疗方式不同,有的良性纵隔肿瘤只需随访,早期肿瘤也可随访,而有些罕见纵隔肿瘤需规范化治疗才能获益。在短视频流行时代,医生利用自媒体账号进行医疗科普,在互联网上给患者提供正确信息并加以引导,有助于提高公众认知和防范意识。
策划统筹:曹金良
执行统筹:季媛媛、韩利明
记者:韩利明、唐唯珂、朱艺艺、闫硕、李佳英
编辑:季媛媛、张伟贤
设计:冯荻庚、廖苑妮
审校:陈晶晶、张程、蒋韵 、幸经凤
制作播出: 罗晶晶、杨慧嫦、王学权、张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fangchan/2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