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李薇薇:隐匿的鼻咽癌,早诊断早治疗 | 21CC肿瘤周


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艺艺 杭州报道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事实上,生活中的鼻咽癌患者并不少见,2017年,韩国演员金宇彬被查出鼻咽癌,2019年,羽坛名将李宗伟确诊鼻咽癌,此外,罹患鼻咽癌的香港演员张达明,正经历十多年的抗癌之路。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2022年发布的全球癌症数据,全球当年新发鼻咽癌超过12万例,其中有大部分发生在亚洲,又以中国发病人数最多。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李薇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我国,鼻咽癌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高发于广东和广西等两广地区,主要和该地区人群特定的基因表型以及EB病毒感染有关”,此外,她指出,鼻咽癌还比较“喜欢”吸烟、酗酒、长期食用腌制品和长期暴露于甲醛等危险环境中的人。
对于鼻咽癌的高风险人群,李薇薇建议通过EB病毒抗体的检测,配合鼻咽镜以及鼻咽磁共振的检查等早期筛查手段,提高鼻咽癌的检出率,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而在鼻咽癌的治疗方面,李薇薇介绍,目前主要通过放射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等手段实现,“国内鼻咽癌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左右,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精准诊疗方案”。
隐匿的“鼻咽癌”
《21世纪》:鼻咽癌在我国华南地区呈现高发态势,从医学专业视角剖析,诱发鼻咽癌的核心危险因素包含哪些?哪些特定人群属于鼻咽癌的高风险群体?
李薇薇:鼻咽癌的发病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在我国两广地区有明显的高发趋势,这和该地区人群特定的基因表型,以及EB病毒感染等核心因素有关,其次,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酗酒、长期食用腌制品或暴露在甲醛等危害气体环境中等也属于高风险因素,都会导致鼻咽癌的高发。
《21世纪》: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从临床实际出发,鼻咽癌早期通常会显现出哪些典型症状?对于广大公众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通过哪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有效预防鼻咽癌?在预防与认知鼻咽癌方面,公众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李薇薇:鼻咽癌的早期症状是非常隐匿的,但还是会有一些典型的症象,比如第一个是回缩性血涕,患者往往深吸鼻子以后从喉咙吐出的分泌物会带有血丝或血块,第二个是不对称的听觉障碍,常常有患者反映最近半年左侧或右侧的单侧耳闷或者耳鸣,这也是鼻咽癌早期一个非常隐匿的症状,第三个是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鼻咽癌患者,首发症状是脖子上长了包块。
在此过程中,广大公众也有不少常见的误区,从我们接触的患者看,很多患者觉得鼻子里带点血,是不是可能最近上火或感冒了?其次,脖子上长了个包不痛不痒,是不是可能没有问题?事实上,越是不痛的包块越要当心。不过,过敏性鼻炎和鼻咽癌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预防鼻咽癌的角度,主要还是针对我国两广等高发地区或者有血缘关系的一级亲属中有鼻咽癌患者的人群,或职业暴露等高风险人群,最好尽早进行EB病毒的检测,如果是EB病毒阳性的患者,就要通过进一步的鼻咽癌早筛检查,包括EB病毒DNA检测或必要时配合鼻咽镜以及鼻咽磁共振等检查,提高鼻咽癌的检出率。
此外,对于广大公众而言,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尽量不要食用腌制品,加强运动健身,都可以有效预防或降低肿瘤的发病率。
早诊断早治疗,多学科综合诊疗是关键
《21世纪》:鼻咽癌的筛查与诊断,目前临床实践中主要依赖哪些有效的手段来实现早期发现与准确判断?
李薇薇:目前在鼻咽癌的筛查阶段,我们主要通过在高发人群中运用EB病毒的检测以及通过定量检测血液中EBV的DNA复制情况,来掌握EBV病毒的感染情况,从而初步判断其是否属于高发人群。如果是高发人群,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鼻咽镜以及鼻咽磁共振检查,来提高鼻咽癌的检出率。
如果说在有血缘关系的一级亲属中有鼻咽癌患者,这类高发人群的发病风险是会显著提高的,在我们接触就诊的患者中,基本上有20%左右的患者是有家族遗传史的,也就是说家族中不止有一个鼻咽癌患者。
事实上,从我们临床收治的案例来看,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鼻咽癌患者已经进入“局部晚期”阶段,并没有在鼻咽癌相对早期的时候被确诊,所以还是要早诊断早治疗。
《21世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鼻咽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以放射治疗为主导,针对鼻咽癌开展全面的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如何进一步提升鼻咽癌的治疗效果?
李薇薇:目前鼻咽癌的治疗主要通过放射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治疗等手段实现。早在2008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就开展了调强放射治疗手段,目前团队从开展调强放射治疗到自适应放疗,再到质子重离子放疗,一直在探索更为先进的放疗技术。
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的特质,决定了它在肿瘤部位可以释放很高的剂量,而在肿瘤部位周边的剂量可以迅速衰减,从而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总结而言就是疗效越好,副作用越低。
而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国内不少临床研究都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运用药物辅助治疗,降低鼻咽癌在特定高危患者中的复发转移风险,同时也识别部分鼻咽癌低危患者,让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强度不那么高,提升其后续生活质量。
《21世纪》:鼻咽癌的诊疗高度依赖多学科综合诊疗与协作模式,具体而言,涉及哪些关键学科的协同合作?各学科在整个诊疗流程中分别承担着怎样的重要角色,又是如何实现无缝对接与高效协作的?
李薇薇:鼻咽癌的诊疗是一个依赖多学科诊治的环节,在诊断过程中可能需要包括放疗科、化疗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的综合诊疗。
一般来说,内科和放射治疗科参与的更多,但如果是一些患者鼻咽原发灶的复发,也可以考虑手术诊疗。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对于鼻咽癌患者的诊疗会进行多学科的讨论,包括外科、内科、病理科、内镜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成员,综合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讨论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1世纪》:目前,国内鼻咽癌患者总体五年生存率的数据如何?立足于国内医疗现状,在加强鼻咽癌诊疗规范化的进程中,当前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李薇薇:目前,我国鼻咽癌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5%左右。从全国范围看,可能在一些地方基层医院,仍需要继续提升总体五年生存率的水平。
从加强鼻咽癌诊疗规范化的角度看,鼻咽癌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和综合治疗,一些基层医院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诊疗,包括多学科的协作。
此外,我觉得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筛选识别哪一类患者更适合哪些类型的诊疗手段,为其制定和提供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让鼻咽癌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高效。
策划统筹:曹金良
执行统筹:季媛媛、韩利明
记者:韩利明、唐唯珂、朱艺艺、闫硕、李佳英
编辑:季媛媛、张伟贤
设计:冯荻庚、廖苑妮
审校:陈晶晶、张程、蒋韵、幸经凤
制作播出: 罗晶晶、杨慧嫦、王学权、张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fangchan/2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