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阳:统筹非遗资源 开启“官方带娃模式”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新春 记者 阳锡叶)“祁阳米粉,喷呀,喷香,那咿子哟……”暑假期间的湖南省祁阳市文化馆内,祁阳小调戏韵悠扬。
“今年是我们连续第13年举办暑期公益性培训班,自7月7日开班,每周一至周五开课,持续一个月。”祁阳市文化馆馆长陈斌介绍,“今年培训班创新推出订单式选课,暑假前即发起了‘暑假心愿课程’投票征集活动,开设课程由孩子们投票决定。根据投票热度,共开设了非遗艺术、音乐舞蹈等16门课程,其中非遗类课程包括祁剧祁阳小调、手工风筝制作等。”
开启“官方带娃”模式,祁阳统筹资源,创造条件让孩子们享受免费托管的同时,体验式学习感受本土文化,爱上非遗艺术。
祁剧发源于祁阳,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市依托祁剧团,建成祁剧传承保护中心。自2016年起,祁剧传承保护中心免费开设祁剧传习班,组织“祁剧进校园”活动,并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段对孩子们开展祁剧培训,已培训小学员3000余人次。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祁剧工作者唐长练很是欣慰:“祁剧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500年的祁剧也有传承人了。”
“原来每日可见的筷子、碟子也可以变成音乐道具,用来打节拍、配舞姿,再加上祁阳小调的特色唱腔,太美妙了。”在特色非遗祁阳小调培训现场,非遗传承人杨老师耐心细致地为学员们展示祁阳小调的唱腔韵味和理论知识,手把手传授祁阳小调的特殊道具——碟子、筷子的使用方法。手工风筝制作课堂上,非遗传承人梁增华一边展示风筝结构,一边讲解其制作技巧。孩子们边听边拿起画笔给风筝涂色,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扎制骨架、糊制风筝面等。
隔壁的祁阳石刻拓片技艺课程上,非遗传承人蒋上平带来了数块刻有传统纹样和文字的祁阳石刻拓片原石给孩子们欣赏,孩子们铺纸、打刷、上墨,亲自体验传统拓印内容,感受古人的智慧。蒋上平介绍,祁阳的浯溪碑林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群,该市启动“中国石碑石刻数字焕活计划”,建成全球首个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让沉睡的文物与艺术“活”了起来。
“暑期公益托管培训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生们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祁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恩鹏表示,将大力推进“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创建工作,整合各市直单位、镇村干部及社会志愿者的力量,形成假期公益托管长效机制,真正用行动关心关爱假期孩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jiaoyu/17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