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让青春的理想在实践中具象化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谢娜 王娟 记者 陈朝和)在距离边境线仅47公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大一学生伊力特帕提·热合木江正在向带教老师试讲《巴扎财商课》:“高老师,我用文具当商品,彩纸做‘货币’,二年级孩子能跟上吗?”二年级班主任、西部计划志愿者高淑贤给他出主意:“这里加个‘找零’小游戏,边玩边学,准行!”
哈拉峻乡是当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今年暑假,伊力特帕提在内的15名来自维吾尔、柯尔克孜、彝、回、苗、汉6个民族的在校大学生,组成红心“职”引·石榴籽行实践队,跨越三省五地3500公里,与近20位西部计划志愿者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实地访谈、带课辅导、助农直播、政策宣讲……走心走深的实践来自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锁定了相同的职业选择——“去西部!”
“为什么当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你们一样,我上大学时也经历过职业迷茫,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面对这群即将面临职业选择的实践大学生,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王鹏飞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刚来时,村民们认为支教队是一群娃娃在教娃娃。支教队员们憋着一股劲儿,磨教案、反复练,学生成绩很快提升,如今家长们遇到教娃娃的难题总乐意找支教队帮忙。这样的经历让王鹏飞坚定了教育的理想,打算报考新疆的教师岗位。
眼前的真人真事让实践队员胡佳丰深受触动。胡佳丰的父亲是戍边老兵,平日里没少讲述戍边的故事,胡佳丰很不理解,印象中艰苦的边疆,怎么就让父亲这么念念不忘?直到走进这所边境线上的学校,听到了西部计划志愿者亲口讲述的经历,完成了《巴扎财商课》等5门科普课的实践教学,胡佳丰的心态从好奇困惑转变成了对职业方向的确定,“我的理想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在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和平彝族乡,彝族学生唐乙璇跟着西部计划志愿者、藏族姑娘祝玛央宗学习助农直播。直播间纷至沓来的订单让唐乙璇感到:“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我看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在四川省崇州市怀远镇,队员们与西部计划志愿者协力解决果农“卖货难”的问题,走村入户算成本、作方案,在果树下架起手机直播卖果近10场。
弯下腰、扎下根,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如今的西部地区正用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力托举青年成长成才。从新疆、四川,再到云南,队员们走进当地团委、人才办、用人单位,收集资料、梳理政策,化身“西部计划宣讲员”,趁热打铁把所践所感讲给当地正在找工作的大四学生。宣讲地图覆盖伊犁、喀什等5个地区百余名应届毕业生家乡。
转观念、提能力,让多民族学生在实地对话、跟岗锻炼中明确职业方向,这样的实践模式在该校已实施3年,80%的参与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到中西部地区扎根一线,奉献青春。实践队指导教师、四川省红心“职”引名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王娟介绍,工作室还开设就业辅导、简历培训等系列就业服务,帮助有志于报名西部计划的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助力青年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jiaoyu/17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