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初中思政“情理共生”课堂巧植爱国情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铁流轰鸣,宁波初中校园里,一股情感与理性交织的心流正在思政课堂上悄然生发,探索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
阅兵式带来的震撼与激情,如何转化为持久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宁波市第七中学的思政教师陈家晶迅速捕捉到这一教育契机,抛出一个问题:“这无坚不摧的铁流,与我们港城宁波,有何联系?”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堂堂以阅兵式为引、深植宁波沃土的“情理共生”思政课在宁波初中课堂徐徐展开。
情感共鸣:阅兵式震撼激发爱国情怀
“情理共生”,“情”是发端,是最深沉的动力。阅兵式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豪感。
教师们顺势引导,将这种对国家的澎湃情感,细流般引入学生对家乡宁波的深度认同与热爱之中。在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学生们开展“阅兵式里的宁波印记”主题探究。他们分组合作,挖掘阅兵装备背后的本土科技力量,寻访社区里的退役老兵。
“这种由‘大国’至‘小家’的情感迁移与深度融合,让爱国主义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触可感、可亲可敬的真实存在,成功实现了情感的沉浸与内化。”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黄玉华说。
理性升华:科学视角解析阅兵盛况
“情理共生”,“理”是深化,是价值的锚点。震撼之后,需要冷静地思考。“情理共生”课堂巧妙设置思辨议题,引导学生在价值碰撞中厘清认识、坚定信念。
在宁波江北实验中学的课堂辩论会上,学生们围绕“阅兵展现的是武力威慑还是和平决心”展开激烈辩论。思辨中,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强国强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卫和平、维护发展。
海曙外国语学校将“硬核”阅兵与宁波的“软实力”文化进行对比关联,引发更深层的文化自信与价值思考。例如,探讨“书藏古今”的天一阁所代表的藏书精神,如何与“港通天下”的宁波舟山港所蕴含的开拓精神,共同构成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和谐共生的文化底色与商业伦理。
该校学生张茗淇感悟道:“阅兵式展现了我们保卫和平的力量,而宁波的藏书文化与港口文明则展示了我们民族热爱学习、拥抱世界的和平姿态。一刚一柔,都是中国不可或缺的面貌。”
情理共生:用行动践行“青春报国”理想
“情理共生”的最终目标是“知行合一”。课堂激发的情感与明晰的道理,必须落到实际行动中方显其价值。宁波的“情理共生”课堂尤其注重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固化认知,在行动中践行理想。
观看阅兵式后,宁波北仑区许多学校组织了“红色寻根”实践。学生们走入张人亚党章学堂,这位中共早期党员用生命守护首部党章的故事,与阅兵式上党员们坚毅的面容形成穿越时空的呼应。
鄞州区部分学校邀请“宁波制造”领域的劳模工匠进校园,将阅兵式上的“大国重器”细化为身边的“工匠叙事”。学生们继而开展“我是小小工匠”活动,在模型制作中体验精密与专注,或在编程设计中感受创新与突破,将澎湃的爱国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通过初中‘情理共生课堂’的实践,我们始终致力于实现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融合。”宁波市思政教研员郑乐安指出,“阅兵式这样的国家盛事是最生动的教育契机,而宁波丰厚的本土文化资源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实践土壤。让国家大事与身边小事相连接,让青春脉搏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这正是‘情理共生’课堂最动人的魅力所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李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jiaoyu/23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