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彩票
理财
新健康
科技
旅游
体育
教育
美食
娱乐
首页 > 教育

广西崇左:探索边境教育内涵发展之路

教育 2025-10-14 00:00:00  

边境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重任,更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使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中越边境,十余个民族在此共同生活。边境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复杂的地理环境、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然而,这些挑战也为边境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带来了机遇。近年来,崇左市积极探索边境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边境教育内涵发展之路。

优化学校布局,筑牢边境教育根基

科学规划学校网点布局。崇左市各县(市、区)在规划学校布局时,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生源流动的动态变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速度。以宁明县为例,2024年秋季学期,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在校生4万余人,为满足当地学生的入学需求,宁明县在边境地区精准施策,恢复6所幼儿园办学和1所小学教学点,为58名幼儿和6名小学生提供了就近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建成宁明县第二实验学校小学部,新增2000余个小学学位,有效缓解了县城学位紧张的局面。这种因地制宜的规划策略,极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边境学生能够便捷地接受教育,为边境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改善学校办学硬件条件。一是加大校舍建设投入力度。为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崇左市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推进校舍建设。如大新县在学校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二是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一些县市加大了对计算机室、音乐室和美术室等教学设备的采购力度,小学和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不断提升。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打造特色国门学校。国门学校作为边境教育的重要窗口,承载着展示国家教育形象、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崇左市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边境国门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融入边境地区的独特文化元素。宁明县对10所边境国门学校给予重点支持,统筹各类项目和资金,优先改善其办学条件。凭祥市的国门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与周边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组织师生互访、文化交流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着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深化教学改革,激发边境教育活力

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环节。例如,凭祥市高度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教研室不定期组织教学视导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制定、教案编写、作业批改、教研参与等常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不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指导,还及时将课堂教学情况向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进行反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整改要求。通过这种常态化的检查与指导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广泛开展多元教研活动。第一,推进教研共同体建设。积极推进集团校内部深度合作,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学策略的交流与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其中,凭祥市初中阶段学科教研员发挥引领作用,牵头组织全市学科大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为核心,开展联合教研。第二,实施质量监测提质行动。借助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学科教研团队的专业力量,深入部分年级开展监测研究,通过常态化训练的监测与研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和反馈。这种定期的监测与反馈机制,能够精准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积极借助外力协同发展。一方面,引入高校帮扶资源。崇左市各县(市、区)积极与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借助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本地教学质量。例如,南宁师范大学在大新县、宁明县等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帮扶培训活动,涵盖教师技能提升、课题研究指导、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等多个方面,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开展校际结对帮扶。例如,凭祥市积极推动校际结对帮扶工作,2024年,共开展帮扶活动51场,参与培训教师约2175人次。同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共30场次。通过校际结对帮扶,农村学校能够学习到先进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加强师资培训,强化边境教育支撑

拓宽教师补充渠道。为解决边境地区教师短缺的问题,崇左市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教师补充渠道,如高校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这些新招聘的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保障教师待遇。一是落实补贴政策。为了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崇左市认真落实乡镇教师生活补贴政策。例如,宁明县2024年共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788.81万元,惠及1635人次。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乡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扎根乡村教育。二是开展荣誉表彰。各地积极开展教师荣誉表彰活动,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这些荣誉表彰活动,在教育系统内营造了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励更多教师积极进取,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方面,组织专项培训活动。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在崇左市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包括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监测实施能力提升培训、班主任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等。这些培训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推动教师交流轮岗。崇左市积极落实教师轮岗交流规定,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教师交流轮岗,教师们能够学习到不同学校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拓宽视野,提升自身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深化文化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崇左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边境教育各环节,通过空间布局、课程设计、文化活动等多维举措,构建“教育服务圈+文化认同圈”双圈联动体系,实现边疆教育的政治功能与文化浸润功能深度融合。

构建沉浸式认同空间。一是打造“边境3公里教育服务圈”,在宁明县等边境地区3公里范围内布局24所学校,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小学+教学点”的立体网络,确保学生就近入学,并保证国防教育达标。同步设立“国旗文化广场”,每周开展“国旗下的边疆教育”活动,融入国土知识问答、民族文化宣讲等内容,强化“五个认同”从青少年抓起的实践路径。二是实施“校舍升级+文化地标”工程,在新建国门学校中融入长城垛口、民族图腾等中华文化符号,改扩建校舍配套建设国防教育展厅、VR数字展馆,通过传统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打造“建筑即教材”的沉浸式空间。例如凭祥市运用VR技术展示边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创新课程与教学体系。第一,开发“边疆+民族”校本课程体系,将地域文化纳入国家认同教育框架,强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认知。例如地理课以“北仑河治理”讲授国土主权,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第二,构建“民族文化+学科应用”教研共同体,设计“边境贸易中的数学应用”“壮锦纹样中的几何美学”等融合课程,将边疆经济、民族艺术转化为教学资源。实施“边疆安全+民族团结进步”质量监测,在周练、月测中设置20%相关主题试题,推动学生家国情怀认知不断提升。

推进跨境文化互鉴。一是创新跨境教育交流机制,与越南学校开展“同书同源”汉字书写大赛、民族乐器合奏等活动,通过文化互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性。二是建立“跨境生态保护联盟”,中越学生共同监测北仑河水质,发布《跨境生态保护白皮书》,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深化社区联动实践。一是挖掘“银发资源+乡土智慧”,邀请抗美援朝老兵、边民代表入校授课。宁明县那楠乡中心小学邀请老兵开展了17场讲座,不断强化学生对“边疆稳定人人有责”的认识。二是开展“边民夜校+技能培训”活动。大新县将国家政策宣讲与电商培训结合,参与培训的边民达3200人次,150人实现跨境农产品线上销售,形成“教育—发展—认同”闭环。

面向未来,崇左市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智慧教育赋能。建设“5G+全息教室”,助力边境学校与内地名校建设同步课堂,同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二是构建大思政联盟。联动边防连队、海关、边贸企业开发“行走的边疆思政课”。边境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传承文化、建构认同。当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边疆稳定的基石、文化传承的纽带、民心相通的桥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在边疆大地深深扎根,汇聚成守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

(李贵卓,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教育局局长;姚静,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教科所副所长;黄花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单笑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jiaoyu/257962.html

加载中~

彩粤网

统计代码 | 粤ICP备2025379628号-2

Copyright © 2012-2025 彩粤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