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同发展 校地携手育英才


一、校地协同,资源匹配精准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始终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优秀的师资队伍,强大的科研能力,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构建"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龙(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经济合作区)是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放平台,地处中朝边境核心地带,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节点。合作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坐拥对朝南坪口岸、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紧邻丰富矿产资源,重点发展跨境贸易、加工制造、现代物流三大核心产业的特色发展格局。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深入推进,经济合作区已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但在发展中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产业升级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亟需高校智力支持,这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优势高度契合,为双方合作创造了天然条件。
二、多措并举,六大领域发展
根据"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多向共赢"的合作原则,双方围绕六大核心领域制定了详细合作方案,推动校地资源高效联动。
(一)课程共建:打造产业适配的教学体系
双方建立"双向开放"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商学院《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跨境电商运营》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资源,供合作区企业员工学习提升;合作区则提供跨境贸易实操案例、海关报关流程手册、物流企业运营数据等产业一线资源,融入我校课程教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同时,共建"线上+线下"实训平台实现学生"在校学理论、在企练技能"的培养闭环。
(二)师资互育:构建"双师型"队伍培养机制
双方实施师资双向赋能计划。商学院每年选派专业教师赴经济合作区为企业员工开展国际贸易政策解读、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培训等服务,同时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合作区每年选派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到我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国际贸易单证实训》等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此外,每半年线上线下举办"师资能力提升研讨会",围绕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交流经验,共同提升师资队伍"双师型"素质。
(三)实习就业:搭建人才输送绿色通道
经济合作区为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商学院联合合作区企业制定《实习岗位教学大纲》,明确实习目标与考核标准,选派教师跟踪指导。双方建立"实习+就业"衔接机制;每年还将举办1-2场"校地联合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服务。
(四)科研协同:聚焦需求推动成果转化
围绕合作区产业痛点,如"对朝跨境物流成本优化""进出口贸易风险防控"等,双方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组建"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团队,科研成果优先在合作区企业转化应用;同时鼓励学生将企业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推动科研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五)文化交流:丰富校地互动载体
双方定期组织"边境贸易文化节",开展跨境贸易知识竞赛、外贸单证制作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合作区企业,了解运营流程;联合开展"助力行动",为合作区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电商运营指导、品牌策划服务,在服务地方的同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六)联合培养:创新"本科+技能"模式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三学生,选拔优秀者参与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学习后,赴合作区参加技能实践培训,内容涵盖海关报关实操、外贸谈判技巧等,由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合格者获合作区《跨境贸易技能证书》并奖励学分。
三、机制护航,共启发展新程
在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后,校地还就合作方式、技术、安全等机制内容进一步明确,确保合作规范推进。签约后,张晰朦主任一行实地参观了南坪口岸、合作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场所,与经济合作区初步确定首批实习岗位、25学年师资互派计划,并就跨境电商平台建设科研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学校将成立"校地合作专项工作组",协调各方推动合作落地,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经济合作区企业服务局许晓明局长表示,将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资源支持,力争将合作打造成吉林省校地合作典范。
此次签约是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商学院践行应用型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实践,也是和龙(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企业服务局优化服务企业的关键举措。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培养更多适应边境地区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吉林省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hidao/24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