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岩画:“上山”溯源》:一个媒体人的文化嬗变


不经意间,永康市融媒中心副主任蒋中意先生递给了我一本由他著的新书,书名为《浙江岩画"上山"溯源》,我十分欣喜。给我的心灵产生震动,我不由自主地要为此书写些评论文字,以寄我心语。晚饭后开读,连续10天挤空时间,断断续读完大作。
先从版本的角度看,该书小16开本242x175mm,封面设一幅"天梯"或说"龙"脊的淡黄灰色的代表性岩画(16.4mmx12.7mm),右侧直排宋体书名,夹中竖排作者姓名,底部居中横排出版单位。勒口左为作者简介,右为作品内容介绍。自序有二,内文254页,分九章:缘起、专家"魔咒"、岩画"先知"、岩画地理、测年方法、乾坤草木间、艺术家们、乡人自说、丛里寻它千百度(代后记)共十四节。内文光胶纸,270克铜版纸为封面封底线装。文内小注在页底。整体设计庄重大气,岩画图片相应集排在书的中部,各章有兼插。
我曾经在以往的岁月中,为他人先后写过十多篇书评。在这十多篇书评中,绝大多数是他人求我写的。只有寒川先生的书和泽宏先生的《行担外传》与俞德明的《东南廊桥》是我主动而为。此次,着意为中意先生写这篇文字,也是因他的著作及为人本身的品质,触发了我总应当为其写点文字的念头,且不究对这些文字品评高下如何。
那么,蒋中意先生的问世大作《浙江岩画"上山"溯源》的写作叙述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愚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叙述的时空跨度长。该作者写作引用的典籍或导师的论述与论文中反映出(特别是地球地壳形态变化,海洋与陆地抬升与下降史料说明),距今约远。但就"岩画"的出现时间,也已涉及旧新石器交替时期到文字形成的距今一万年前到三千年前的时段。兴盛时期,从先秦前及延至魏汉唐宋元时期。
二是涉及文化探索的地域范围广大。著作中所涉及的田野调查探索收集的地域范围,重点是在浙江省境内的金华、台州、丽水、温州、杭州、嘉兴、湖州、衢州、舟山、宁波各地级市内的19个市县,还涉及江西、安徽、河南、北京、西藏。最远的史料引用还涉猎到非洲。不可谓不远大。
三是交叉探索的学术较多、自立心始经田野调查和史资搜集,进入整理写作的时间长达6年,真是"五年磨一剑"呀。况他本身是一位融媒记者,本职业务上脱不开许多常事相缠,谈何容易,堪知殊途之艰辛?其交叉探索研究的学术领域,有媒介传播学、史学、考古学、地质学、岩画学、图像符号学、文献学诸多方面,不下苦功,做个苦行的媒体人学者,岂能修得如今的正果?他拜访过资深的媒体人,文史专家、知名作家、考古学者、岩画专家还不耻向乡人求知。
四是着手写作前的资料搜集众多。先后阅读了数百万字的书,收集了岩画著作150多本,先后共拍摄了5000多幅图片,(选入插图313幅),记录整理了5大本笔记。收集了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5年1134页剪报孤本2本。列入著作中引用历史典籍史料,据笔者阅读过程中粗略统计达100多部。因此说,书中所涉古今中外所引用的典籍史(资)料,用"浩瀚"两字来说,也不为过。
五是文字叙述的方法,平实流畅,夹叙夹议,文诗相融,言简意赅。也就是说简洁、明了、精到,蕴含哲思和审美情趣。通俗可读,没有一些侮耻难懂的辞语和繁文缛节,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堆叠。直接而明了,寓意却深刻。
六是在这部学术性著作中,还融入了许多短小的故事。因而,与一般的学术论著严肃、呆板不同,厚重的学术论著"活"了起来,纳入了意与情,这一点创新性写论著,实为翘楚。
七是文图并茂。图为文证,图是文的源泉。
综上所列七个特点,这本学术性宏著具有学术研究性、广博知识性。和读者讲些小故事的可读性。
浙江"岩画",或者可以称为"岩字""岩书"。这是远古先民在浙江大地上刻下的距今9000年或者一万年前,乃至后来的岁月中,以生产生活及精神图腾信仰的原始文明的印记符号。这是一种万年来先民们留下的远古文物遗存,是中华文化的一颗闪亮的明珠。难怪仙居县政府领导们慧眼识珠,申报成了国保级文物遗址。我们永康市的舟山滴水岩一带,同样有着"万年明珠"的遗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应当立项予以保护,宣介与开发旅游,古为今用,使其发光。
文学即人学。我在思考,蒋中意先生本身是一位媒体传播人,他是为什么会自觉肩负起一名田野调查记者的历史责任,从自在变自为,历时数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甘当一名"苦行僧",而终修成正果的初心动机呢?只是在我读到第九章(代后记)时,才找到了答案,释去了我心中的疑团。请读者们看他说的"初心责任":
"调查浙江岩画的契机,主要与我的职业、知识偏好和我的使命感有关。"
当新闻记者时,"前辈教育我们最多的,就是"铁肩担道义"和"做一名专家型的记者"。"一直以来,我是这样努力的"。"我日常喜欢文学写作。特别是17年前,在中国南方兴起特稿写作,给我带来了不少的影响"。"不应只关注新闻本身,而应洞察挖掘隐藏在新闻背后的背景叙事"。"其次是知识的偏好"。前几年他与另外两位引路老师合著的《办报人心史——金华日报媒体人类学考察》一书的学术成果,给他带上了心路历程。"文化人类学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方法是参与观察。他让我脱掉思想文化的外装,以当地人的角色进入研究考察的领地。它还教会我看问题的整体观,你必须用整体的眼光来衡量彼此勾连的一切事物,了解他的意义系统"。"记者、人类学考察员这两个彼此有所相通的职业,也交织成一种使命和责任,因此,也有我这几年时间的坚持"。"责任还来自近几年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溯源之风兴起,对浙江岩画的调查诠释,可谓时不我待"。这就是一名媒体文化人的自我觉醒,这就是初心与动因。
我与中意先生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他还是一个十分腼腆的诚实小伙子,但很谦?,不太善言语。这是我初识他时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一晃数十年光阴消逝,我近耄耋之年,他仍青壮蓬勃。如今,又向世人捧出了一个功果,然而,其在田野调查和案牍工作过程,克服困难,坚毅前行。几多艰辛,唯有自知。明灯指引,终成善果。作为一位文化朋友,真是可喜可贺!
众所周知,我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书中所涉的人物有四百多人,但那是本历史社会小说。而蒋中意先生这部学术论著,书中所引用古代与当今中外历史文化人名(有些是国家泰斗级学术人物)的著作。先哲和涉及的普通人名,也多达三百几十人,不可谓不大观,引用历史上中外典籍达一百多部,涉及时空跨度距今二十万年,不可谓不浩瀚。
这本厚重的研究以人类文明演变进化历史为主题的,以研究浙江乃至全国岩画考古诠释为主轴线的学术专著,本来很可能被写成一部严肃有余的小论著,但由于中意先生的匠心,书中蕴含进许多方面的知识和人物事件发生的短小故事,而使专论活了起来,成为学术性兼容知识性、故事性的可读性较好的一本专著。这种文字架构创新,使笔者惊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hidao/60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