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农民养老金上涨应量力而行 财政压力需考量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主要覆盖农村老年群体)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之间的差异较大。未来应努力缩小两者待遇差距,但在制定涨幅时需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农民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近年来持续上调,从制度建立初期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143元。2024年和2025年的月涨幅均为20元,创下了新高,此前年涨幅多在5元到10元之间。
据郑秉文介绍,过去十几年间,农民养老金约90%的资金来源于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体现在基础养老金中;剩下的10%左右来自个人缴费,体现在账户养老金中。因此,农民养老金的支出和每年的涨幅几乎完全依赖于各级财政状况。相比之下,职工养老金的支出大部分来自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具有较为严格的“缴费—待遇”精算关系,其中统筹养老金中约15%来自财政补贴。
郑秉文进一步说明,从制度性质来看,农民养老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是一种几乎完全依赖于各级财政条件的定额式养老津贴制度。该制度规定个人达到60岁即可领取,没有缴费记录或最低缴费年限要求,也几乎没有其他资格条件限制。
农民养老金对大量农村老人来说是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减轻老年人生活负担、调节收入分配以及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提升农民养老金水平也需要考虑到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压力。郑秉文强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民生制度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支持。鉴于农民养老金更多依赖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定涨幅时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财政允许的最大范围内提高待遇水平。作为国家提供的定额式养老津贴,脱离财政支持的任何其他筹资方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一位市级财政部门人士透露,由于地方财政压力大,所在城市在2025年难以大幅提高农民养老金,除非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显著增加或地方可支配财力有所增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