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王健林的金融梦正在加速破碎 520亿资产大甩卖背后的转折


2025年7月,王健林以2.4亿元清仓快钱金融30%股权,较10年前30亿收购价缩水70%。这已是其年内第15笔资产处置,累计套现520亿元——相当于每天卖出1.37亿资产。从万达酒店到55座万达广场,再到金融牌照核心资产,昔日首富的轻资产转型正演变为一场残酷的自救。戏剧性的是,2014年收购快钱时,万达曾豪言要打造“中国版蚂蚁”,如今却以不足零头的价格甩卖给影视公司中国儒意。这场十年金融梦碎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周期密码?
2014年万达斥资30亿收购快钱68.7%股权,试图复制“商业地产+支付”的生态闭环。当时王健林希望依托全国200多座万达广场的线下流量,打造消费金融场景。这种对标蚂蚁金服的构想,在2017年遭遇致命打击。《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出台直接掐断地产系金融平台的扩张路径。更残酷的是,万达广场的线下场景并未给快钱带来预期导流效果——2025年快钱年交易规模不足拉卡拉的1/3。同期蚂蚁集团估值从3000亿跌至2000亿,京东数科撤回IPO,整个行业经历系统性估值重构。
快钱的命运堪称金融科技行业周期标本:2014-2016年政策红利期野蛮生长,2017-2020年强监管洗牌,2025年估值跌至谷底。万达的误判在于用地产思维经营金融业务,过度依赖线下场景而忽视技术投入。对比平安壹账通成功转型B端技术服务,快钱始终停留在支付通道角色。其技术投入占比常年低于5%,远低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当监管要求支付机构与商业场景“断直连”时,快钱既无技术壁垒又无独立获客能力,最终沦为时代更迭的牺牲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17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