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民可定位查看蚊媒风险等级 蚊媒防控新举措


基孔肯雅一词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南部,描述人们感染该病毒后关节痛、弯腰驼背的症状,花斑伊蚊是其主要传播者。广东省疾控局8月3日通报,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佛山、广州等地。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指出,基孔肯雅热由伊蚊叮咬传播,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是预防关键。当前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本周全省新增报告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核心区顺德区报告病例数连续下降。但国际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广东对外交流频繁,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叠加汛期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蚊媒活动频繁,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复杂严峻挑战。
为尽快阻断疾病传播,广东全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灭蚊行动。部分地区居民每晚6时一起点燃蚊香,配合外围的集中消杀,最大限度杀死蚊子。志愿者表示,这个时间是伊蚊活跃高峰期,大家一起点蚊香能把蚊子从家里赶出去。同时,家里的马桶、花盆、饮水机托盘、室外洼地等容易积水的地方都要“翻盆倒罐”排查清理。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晓光表示,伊蚊产卵特点是跳跃式,它不会将一次怀胎的卵全放在一个滋生地,而是分处产卵。没有积水,伊蚊就没有生长环境。对于屋上的积水,无人机也参与排查,既节约人力,又提升效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189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