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标本被人摸了?为什么不能摸?


每到暑期,博物馆就成了热门打卡地,近日,人气爆棚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标本”相关话题引发热议。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科协”微信公众号图
与标本“亲密接触”、甚至骑在动物标本上……“禁止触摸”的提示牌形同虚设。实际上,这每一次看似轻轻的触碰,都是对标本的一次伤害。
什么是动物标本?
动物标本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动物的整体或部分(如皮毛、骨骼、器官等)进行处理和保存,使其能够长期保持原有形态和特征的制品。动物标本按照制作方法,可分为动物骨骼标本、玻片标本、浸制标本、干制标本和剥制标本等类型。
在科研领域,动物标本是物种分类、演化研究的重要依据,许多模式标本(首次发现并定名物种时所依据的标本)已保存数百年,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在教育领域,标本能让学生直观了解动物的解剖结构和形态差异,弥补野外观察的局限性。此外,标本还在自然博物馆中承担着展示功能,帮助公众建立对自然界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藏在动物标本里的“技术活”
动物标本制作的难度,贯穿于从前期处理到最终成型的每一个环节,既需要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又依赖精细的操作技巧和足够的耐心。
图片截自《我在自博修标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20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