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按病种付费后有哪些新变化 诊疗更规范费用更透明


8月15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提升医保支付规范化水平。目前按病种付费已覆盖全部医保统筹地区。推行这一支付方式的原因及对患者的影响成为关注焦点。
我国传统的医保支付方式是按项目付费,即药品、耗材和服务项目用了多少结算多少。这种支付方式容易导致过度医疗行为,如“大处方”和“大检查”。为了规范医疗行为,自2019年起,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行“按病种付费”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历史数据精准测算,根据患者的病情分组,对同组患者确定相似的费用标准,由医保部门“打包”支付给医疗机构。这促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从“多开项目获得收益”转变为“控制成本也能获得收入”。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表示,改革后,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更加规范,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下降,平均住院日有所缩短。同时,对一些适宜在一二级医疗机构开展诊疗的病种,实行了不同级别机构的“同病同付”。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疾病分组进行动态调整,优化了医保付费技术标准。
对于住院时间长、资源消耗多或使用新药新技术等不适合按病种支付的病例,医疗机构可以申请特例单议,医保部门经过审核后,可以按照项目付费或调整支付标准,确保这些患者能够得到合理充分的治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20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