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推小行星防御计划 验证动能撞击可行性


中国正在规划通过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验证防御地球的可行性。从科幻小说到灾难电影,“小行星撞击地球”一直是热门题材,但在现实世界中,应对小行星威胁仍需科学家逐步验证。
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中国的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这项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详细观测,然后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评估撞击效果。具体计划是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争取改变其轨道3到5厘米,确保几十年内不会撞击地球。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中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吴伟仁表示,如果全球共享数据,共同掌握科学成果,将有助于得出更精确的结论和科学认知,造福整个人类。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指出,小行星撞击试验的核心难点集中在“精准”和“未知”两大层面。首先,瞄准小行星非常困难,需要在上千万公里外“打苍蝇”,且两者都在高速运动。其次,预测撞击效果也很复杂,因为小行星内部结构难以确定,可能是实心岩石或松散的“碎石堆”。最后,观测撞击结果也极具挑战,需要隔着遥远距离分析图像,数据传输存在延迟和干扰。
近年来,中国国家航天局相继启动了近地小行星探测计划和小行星防御工程论证。202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2025年5月29日,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采样返回,并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伴飞探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23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