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天眼”上午发射下午出片 展现高效响应与技术突破


10月11日上午10时20分,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3小时后,这颗被命名为“江苏地质号”的遥感卫星传回了对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的高清影像。0.5米的分辨率让地面建筑细节清晰可见,层次与色彩尽显专业水准。从发射入轨到影像回传的高效响应,展示了我国“引力一号”运载火箭600吨起飞推力带来的精准投送能力,也体现了“吉林一号”星座的技术成熟。
作为宽幅光学成像遥感卫星,“江苏地质号”具备150公里幅宽的观测范围。这一参数背后反映了遥感卫星领域长期存在的核心矛盾:幅宽与分辨率之间的制约。通常来说,卫星的分辨率越高,其单次拍摄的幅宽就越窄。美国最先进的锁眼12卫星虽能达到0.1米的极高分辨率,但其幅宽仅为40公里,在执行大范围观测任务时必须多次过顶拍摄才能拼接出完整图像,极大降低了任务效率。
全球范围内,能同时兼顾宽幅覆盖与高清成像的遥感卫星极为罕见。“吉林一号”宽幅卫星实现了这一突破,以超过150公里的超宽幅覆盖和0.5米的相对高分辨率,单次拍摄即可覆盖相当于200多个平方公里的区域,拍摄效率远超传统高分辨率卫星。通过宽幅卫星星座群与对地拍摄推扫技术结合,从系统层面破解了技术矛盾。推扫技术利用面阵探测器在卫星飞行中完成连续扫描,无需光机摆动机构即可获得大范围影像,配合多星协同组网,最终实现了地面分辨率与侦察幅宽的双优结合。这种技术创新使其在国土资源普查时能快速覆盖大片区域,在灾害应急时可第一时间捕捉全域灾情,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
“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的0.5米地面分辨率已远超俄罗斯现役的“猎豹”-M系列军用侦察卫星1.1米的分辨率水平,即便与俄罗斯最先进的“角色”系列军用侦察卫星相比,在响应速度与批产能力上也形成明显优势。这种民用遥感卫星性能赶超他国军用侦察卫星的现象,在“吉林一号”家族中并非个例。例如,2024年底发射的“吉林一号”高分5B星曾拍摄到能清晰辨别故宫人流的影像,其0.2米的实际分辨率远超公开的0.5米上限标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25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