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民间投资回暖释放积极信号 政策与市场共振助推复苏


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要释放民间投资的活力,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阻碍民间投资的隐性壁垒,让民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结束了此前长达三年无增长的局面。其中,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9.7%和9.3%,均超过各自领域的平均水平,显示出民间资本活力持续增强。
去年下半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破除隐性壁垒、加大项目推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落地,为民营企业投资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了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不断撬动民间资本投入。一些地方也出台了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涌入数据中心、新能源等领域。民营企业用实际行动对政策及市场预期投下了信任票。
从投资结构来看,当前民间投资回暖并非全面开花,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创新突围”特征。一方面,生成式AI、量子信息、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成为投资热点,备受民间资本追捧;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也在转型升级,特别是制造业中的工业技改投资同比激增,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焕发新生。
这种在传统领域收缩而在新兴赛道突围的变化,体现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为民营资本带来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5.8%,快于全部进出口额增速,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到56.8%。依靠科技创新,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次持续攀升,反映了民营经济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
尽管一季度民间投资数据回暖向好,但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些经济大省吸引了大部分民间资本,而中西部部分资源型城市仍面临增长困境,反映出区域经济结构与转型的深层次矛盾。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仍是民间投资的主要拖累,扣除房地产后,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提升至6.5%,但相关行业仍面临较大压力。此外,新兴产业投资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填补传统领域收缩留下的缺口。要素制约问题依然存在,民企在用地、用能等指标获取上仍面临困难,尤其是较高的融资成本对投资扩张形成了制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37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