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元首会晤后俄乌距和平更近了吗 民众悲观情绪未减


国际外交在调解局部冲突时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尽管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美俄会晤前呼吁聚焦停火议题,并坚决反对以领土交换和平,但会议的实际进展未能改变乌克兰民众普遍的悲观预期。这种落差无情地揭示了外部干预的边界与实效,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其深层逻辑。
2025年8月15日,备受瞩目的美俄元首会晤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市举行。这是自2021年6月以来两国领导人的首次面对面会谈,也是俄罗斯总统自2015年9月后首次踏上美国领土。原计划中的“一对一密谈”最终升级为“三对三群聊”,双方各携要员出席,预计持续6至7小时。然而,开场时两位领导人并未发表任何公开致辞,这种紧张感不仅暗示了此次会晤的严肃与复杂,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哑剧,预示着台下暗流涌动的真实博弈。
此次会晤的背景是俄乌冲突的持续胶着。会晤前,泽连斯基几乎打爆了所有国际热线,密集地与十多位外国领导人通电话,核心诉求是乌克兰需要“明确的安全保障”,坚决反对“用领土换和平”,更不会从顿巴斯地区撤军。他甚至将俄乌停火视为美俄总统会晤的头号议题,试图将乌克兰的命运绑定在两大国的谈判桌上。然而,当全球目光聚焦阿拉斯加时,乌克兰民众的心情却充满了悲观和无奈。他们普遍不相信这次会晤能带来实质性改变,这种悲观情绪源于长期冲突带来的心理创伤、对外部承诺的反复失望,以及对自身命运难以掌控的无力感。根据盖洛普咨询公司的最新民调显示,近70%的乌克兰受访者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这与2022年73%的人主张继续战斗的立场几乎完全相反,这种转变无疑是战争疲劳和现实困境的直接反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207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