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乌安全保障计划或激化矛盾 防御承诺与地缘对抗的悖论


9月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的“乌克兰安全保障联盟”计划标志着欧洲在对乌政策上从“冲突援助”向“战后防御”转型的关键一步。26国承诺的安全保障框架旨在遏制冲突再起,但法英拥核国家率先承诺派兵、美国提供非驻军式支持的差异化参与模式,使该计划陷入“防御承诺”与“地缘对抗”的双重悖论。俄罗斯的强硬反对与欧洲内部立场分化,使得这一计划不仅未能成为俄乌冲突的终结者,反而可能加剧东欧地区的军事对峙,重塑欧洲安全格局。
欧洲提出的“乌克兰安全保障联盟”从设计之初便存在目标与手段、承诺与能力、内部共识与外部环境的深刻矛盾。首先,“战后防御”定位与“战前干预”风险产生冲突。虽然马克龙宣称联盟旨在冲突停止后遏制冲突再起,但计划中向乌克兰部署军队的核心条款已突破传统战后维和行动范畴,法英作为拥核国家承诺派兵,本质上是将北约军事力量前置部署到俄乌边境附近,这在俄罗斯看来等同于北约东扩至乌克兰的战略威胁。当前俄乌冲突仍胶着,所谓“战后安全保障”缺乏明确的时间节点与冲突终结条件,若在停火协议未达成前启动军队部署,极可能被俄罗斯视为直接军事干预,触发更大规模的对抗。
其次,“钢铁豪猪”防御目标与实际战力存在落差。计划聚焦乌军训练,试图打造“钢铁豪猪”式防御体系,但乌军当前主力装备依赖欧美援助,且经过两年多冲突已出现人员与装备的双重损耗,短期内难以形成与俄军抗衡的自主防御能力。此外,欧洲国家的兵力承诺存在水分,1万至3万人的讨论规模若分散部署在乌克兰广袤领土上,实际威慑力有限。法英等国能否长期维持驻军也存疑问,以法国为例,其当前在罗马尼亚的驻军仅约1000人,若向乌克兰派遣数千人,需调整国内军事部署,可能引发国内舆论反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229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