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机器人参战正重构战争规则 军事智能化新趋势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作为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的尖端产物,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模仿人类行为,还能在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专家认为,军用人形机器人是实现智能化战争“零伤亡”目标的关键,未来可能继无人机、无人艇之后,成为军事智能化的重要增长点。
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得益于多学科交叉突破,包括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和机械工程。近年来,全球主流人形机器人已经从简单行走发展到完成复杂任务。例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可以完成后空翻和跨越障碍;特斯拉的Optimus通过AI视觉系统实现环境自主识别;中国研发的Walker X则能精准抓取物体并上下楼梯。这些技术进步为军事应用奠定了基础。
军事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其在极端环境下自主决策并执行任务。美国陆军正在测试的“泰坦”机器人配备了红外传感器和模块化武器接口,可以在战场前沿执行侦察和火力支援。俄罗斯的“费奥多尔”机器人已参与空间站任务,其军用版本可承担排爆和阵地构筑等危险工作。这些进展表明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走向实战化测试。
军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替代人类执行高危任务。在巷战或城市攻坚中,传统无人设备受地形限制较大,而人形机器人可以像士兵一样在楼宇间穿梭,操作门把手、投掷手榴弹甚至使用步枪进行射击。模拟推演显示,配备10台人形机器人的作战单元生存能力大幅提升,任务效率也显著提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15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