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5200只“灭蚊鱼”上岗 助力防控基孔肯雅热


截至7月24日,佛山市五个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对此次疫情进行了分析。
多种因素导致今年疫情规模超出以往。外部环境流行强度高是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警报,目前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病毒输入我国后,由于存在传播媒介伊蚊,进入了本地循环,造成了本地疫情的小范围暴发。此外,今年的气候特别适合蚊虫繁殖,密度较高,而此次输入的病毒为印度洋流行株,更容易被伊蚊传播。
基孔肯雅热通过媒介伊蚊传播。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人后,病毒在人体内大量繁殖,大约1-2天后人会发病,出现发热、出疹或关节痛等症状。从发病到第六天以及发病前一天这段时间,蚊虫叮咬人后会被感染,病毒会在蚊虫体内繁殖,最终释放到唾液腺中,再次叮咬人时便可传播病毒。
基孔肯雅热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剧烈关节疼痛,患者因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约有20-30%的感染者会出现关节痛,大多数症状会在几周到几个月内消失,但也有部分人的症状持续半年甚至一年,造成劳动力下降和关节活动障碍等后遗症。
夏天是蚊子繁殖的季节,伊蚊在我国广泛存在。对于没有疫情的地区,一般性防护即可;有病例的地区需加强灭蚊和个人防护,特别是临近病例的区域。统一行动进行灭蚊效果更好,如在屋内点蚊香,同时由专业队伍进行超低容量喷雾灭蚊。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防止伊蚊叮咬。选择驱蚊产品时,应查看农药登记证号和生产许可,确保其安全有效。另外,注意产品的有效期和保护力,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
为了降低蚊虫繁殖率,佛山禅城城管在亚洲艺术公园和中山公园投放了5000多条“灭蚊鱼”,通过生物防治方式有效降低蚊虫孳生密度,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这种生态防控手段既能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又能构建长效防控机制。
佛山市禅城区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加强农村蚊媒传染病孳生地防控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镇(街道)指导辖区各村完善村规民约,抓好防蚊工作落实。对于不配合防控或房屋多次出现阳性积水的情况,村委会可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并暂停相关福利发放。多个村庄已将蚊媒传染病防控要点纳入村规民约,并召开动员会推进防控工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17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