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真正的挑战是什么 降分录取影响几何


近期,各地高考录取进入中后程阶段,一些民办本科院校开始降分补录。例如广东本科第三次征集志愿降了36分,陕西民办高校降30分补录,广西本科第四次征集平行志愿甚至不设报考分数要求。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关注。
对于这种做法,网友意见不一。有人支持,认为这给想上本科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也有人反对,质疑民办院校“饥不择食”,认为大幅降分只会让学校更掉价。事实上,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本科院校进行征集志愿(补录)一直存在,但往年降分幅度通常控制在本科线下20分以内,今年的降分幅度明显更大。
今年各地民办本科院校降分幅度加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少考生和家长认为报考民办本科性价比降低,转而选择公办高职院校。二是各省教育考试院放开了对补录降分的限制,尽可能让民办本科院校招满学生。报考民办院校需考虑家庭经济情况和教育回报率,部分考生家庭收入下降,不愿意支付较高的学费,而选择学费更低、就业前景更好的公办高职,这是正常现象。有考生表示,如果民办高校学费能降一半,他们就愿意报考,但这对主要靠学费维持运转的民办大学来说并不现实。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原因是放开民办本科院校的录取控制线,允许招收本科线下考生,并且可以大幅度降分。按照广西的规定,理论上,即使考生没有达到专科线,也可能被本科院校录取。这显然颠覆了大家的传统认知:本科院校招生没有录取控制线限制,真的可行吗?
在我国传统高考中,批次及批次控制线是维持录取格局的重要工具。在某一批次录取的院校,最低录取分数不得低于该批次控制线,被视为捍卫高考公平的制度。然而,用最低录取控制线“控制”学校招生实质上是教育考试部门为学校招生把关,并没有尊重学校的招生权,某种程度上说是人为设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185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