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彩票
理财
新健康
科技
旅游
体育
教育
美食
娱乐
首页 > 新闻 > 社会资讯

洪涝期间饮食饮水安全指南 警惕三大隐形杀手

社会资讯 2025-08-01 22:35:09  

暴雨倾盆的夜晚,李阿姨从冰箱取出中午剩下的半盘红烧肉,加热后全家食用。两小时后,四人接连出现剧烈呕吐和腹泻,送医确诊为蜡样芽孢杆菌中毒——这正是汛期食源性疾病的典型病例。每年6-8月,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数较平日激增40%,其中70%的案例发生在洪涝灾害期间。潮湿闷热的环境如同病原体的培养箱,霉菌毒素、致病菌、有毒物质正通过三个隐蔽渠道威胁餐桌安全。

洪涝期间饮食饮水安全指南

发霉的花生藏着致命危机。汛期湿度超过80%时,黄曲霉菌繁殖速度提升3倍,1公斤霉变花生产生的毒素足以诱发肝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检测显示,洪水浸泡过的粮食即使烘干,黄曲霉素含量仍超标12倍。

洪涝期间饮食饮水安全指南 警惕三大隐形杀手

浑浊的洪水则是细菌的特快专递。沙门氏菌在25℃水中每20分钟分裂一次,被洪水浸泡2小时的包装食品,菌落数已达致病量的1000倍。更危险的是诺如病毒,它在潮湿环境下能存活42天,仅需10个病毒粒子就能引发感染。

洪涝期间饮食饮水安全指南 警惕三大隐形杀手

野外生长的“美味”可能是索命符。去年汛期某省报告的37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90%受害者声称采的是平时常吃的品种。事实上,剧毒鹅膏菌与可食用草菇在雨后形态几乎无法肉眼区分,0.1克毒素就能摧毁成年人肝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186125.html

加载中~

彩粤网

统计代码 | 粤ICP备2025379628号-2

Copyright © 2012-2025 彩粤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