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对“小电驴”新国标焦虑 安全与隐私的平衡点


2025年9月1日,中国数亿电动自行车用户的日常通勤将迎来一场强制性的技术与法规洗礼。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的实施,不仅涉及几项技术参数的调整,更是一场宏大的社会实验,试图在提升公共安全、推动产业升级与保障个体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然而,当强制北斗定位、严苛限速与飙升的购车成本交织在一起时,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尖锐的问题:这场“安全革命”的代价,谁来承担?
新国标的初衷无可厚非:遏制电动自行车火灾频发、减少交通事故、打击非法改装。从强化非金属材料的防火阻燃性能,将塑料总质量严格限制在整车5.5%以内,到大幅提升制动性能,要求刹车距离缩短一半,确保雨天不打滑,再到完善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机制,规定车速一旦超过25公里/小时电机便自动断电——这些举措无疑向更安全的出行环境迈进。新规还要求电动自行车强制具备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尽管官方宣称私家车主可选择不安装或关闭北斗模块,且定位服务免费,但这层“选择权”能否真正遮蔽消费者对数据隐私的深层忧虑仍值得探讨。
这场变革首先冲击了城市中最依赖电动自行车的群体:外卖骑手、快递员以及广大中低收入者。新国标车型因技术升级和合规认证,其购车成本必然上升。对于预算有限、将电动自行车视为生产工具和生活命脉的人而言,这笔额外开销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们是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新规若不能妥善解决其经济负担,恐将加剧他们的出行困境,甚至影响城市服务效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22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