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承宣 徐春保


景德镇御承宣博物馆馆长
景德镇陶瓷世家徐家窑口继承人
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江西省十大贡献企业家
景德镇收藏协会副会长
景德镇市残联联合爱心协会会员
景德镇助力非遗特派员
徐春保,他出生于誉有世界瓷都之称,全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景德镇,别称"瓷都。他是景德镇御承宣博物馆馆长,景德镇陶瓷世家徐家窑口继承人,更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随手从货架上去下一件瓷器,讲述着:最美的瓷器,是用最沉的心做出来的。工匠们能让泥巴"听话",靠的不是力气,是沉静的心和熬出来的功夫。每一件瓷器都有它的故事,它不仅有瓷器的美,更有工匠们"一辈子做一件事"的坚守。在徐春保坚定的眼神里,看的出他有一颗沉静、执着的匠心和大国工匠的精神。
年少时,徐春保就喜欢围着大人们,在厂里穿梭,一会在泥地里玩泥巴,一会拿起工人们做的作品端详了起来,不一会也依样画葫芦在傍边捏起了泥巴。正要把自己捏的作品也送进窑窟中烧制时,却被大人们制止了。他看着窑中熊熊烈火,一颗梦想的种子在此种下了。也许是老一辈几代人都在泥与火之间淬炼,这份苦这份累也就他们心里知道,想着后辈们能在新世纪里创造更所新的机会,走不一样的路。于是,徐春保一成年,便被送去了部队,踏上军旅之路。1985年,徐春保退伍后,第一时间选择回乡,不顾家人反对,回自家窑口帮忙。打着在厂里帮忙的旗号,他不断地找厂里的老师傅教授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就拗不过,没多久也就打成一片,老匠人与新学徒,在互相切磋中打出来新思路,创造出新瓷器。老父亲看到他的执着与坚定,也就慢慢接受了现实。
(徐工窑旧址)
经过几年的捶打,老父亲看到了徐春保的成长,也就放心的把徐家窑口交给他来打理。接管徐家窑口后,徐春保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凭借对陶瓷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商业智慧,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古老的陶瓷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于是,他引入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传统工艺,推出了一系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陶瓷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了广泛好评,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为景德镇陶瓷赢得了更多的荣誉和关注。徐工窑旧址也特批下来为"御承宣博物馆"。徐春保被聘为:御承宣博物馆馆长。
(御承宣博物馆)
景德镇工匠精神体现在陶瓷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中,是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传承。徐春保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是用细心、耐心、专心、恒心灌注全部的激情,日复一日重复着这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用实际行动展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持。制瓷所用的每一种原料都是精益求精的甄选,制瓷过程中的七十二道工序,每一道都是千年的传承。工匠精神在此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景德镇制瓷技艺蕴含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传统手工成型工艺的艺术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工业文化生态的独特性、唯一性。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 讲究天与地的完美,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它承载了瓷业窑工的生产和生活,是瓷都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靠着一辈辈匠师们无数的实践过程。不同时期的瓷器展示了古人与自然结合的特性,靠人的手作成型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来源自然,贴合生活,具有深刻的人文艺术价值。徐春保一直履行着弘扬非遗技艺,助力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做陶瓷文化推向国际的交流和传播,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景德镇助力非遗特派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hidao/15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