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突袭黎巴嫩的动机是什么 战略算计揭秘


当国际社会还在为加沙地带脆弱的停火协议松一口气时,以色列战机在10月11日深夜突然对黎巴嫩南部发动了十轮空袭。这场针对六处重型机械停放点的精确打击摧毁了300余辆工程车辆,让本已脆弱的黎以停火协议再添裂痕。
2024年11月27日生效的黎以停火协议曾规定,以军应在60天内撤出黎南部。但期限届满后,以色列先是将撤军推迟至2025年2月18日,继而以“保护北部居民”为由宣布无限期驻扎五个据点。这种步步为营的拖延策略,在加沙停火协议签署后达到临界点——当全球目光聚焦巴勒斯坦时,以军突然对黎巴嫩发难,既转移了国际社会对加沙问题的持续追问,又利用地区注意力分散的窗口实施军事试探。
以军宣称打击的是真主党用于“重建恐怖基础设施”的重型机械,但选择距边境40公里的Al-Msayleh地区而非居民区,明显在控制冲突规模。通过观察真主党对设备被毁的反应强度,以色列可为后续边境政策调整收集关键数据。卫星图像显示被毁机械集中于交通枢纽,瘫痪公路网络将严重延缓真主党控制区的重建进程。这种非对称打击既避免直接杀伤人员引发的舆论风暴,又能实质性削弱对手的长期战争潜力。
面对国内对加沙战后责任的追责压力,内塔尼亚胡政府急需制造“北部安全威胁”的新议题。空袭后以国防军立即发布的“违反停火协议”指控,正是为重塑舆论场量身定制的叙事框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256054.html